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
日前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亿万农民是衷心拥护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农”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难题和新挑战,突出地表现在: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农业效益持续下降,稳生产难度不断加大;国内外农产品价差扩大,去库存、化风险难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难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益出现边际递减趋势,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上述问题说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着力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着力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成功转型。
首先,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创新是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应对问题挑战的必然选择。创新不仅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必须依靠创新,摆脱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培育主要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农业增长新动力;必须依靠创新,开辟新的政策红利,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必须依靠创新,解决好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问题,应对日益加重的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必须依靠创新,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同时,还应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环境友好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村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都是生态产品的提供者。在推进全国绿色发展、改善全国生态环境的征程中,农业农村肩负着重大责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逐步退出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能力,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逐步实现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加强产地环境保护,着力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全球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宜加强战略谋划,加快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构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宜合理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发展优先序和自给率目标,实行有保有压有放政策。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进口国内紧缺农产品。充分利用我国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等优势,参与国际农业开发,特别是要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
第五,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增进广大农民福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体现,也是动员农民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形成有效共享机制,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应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加快农村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按照中央确定的目标和部署,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 朱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