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创造美好未来”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
抗体药物、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微生物制剂等绿色生物制造产品无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创新驱动下生物制造如何解决未来医学、农业、化工原料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如何实现生物工程创新发展,创造美好未来,是生物工程专家学者们的共同愿望。6月23-24日,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生物工程创造美好未来——创新驱动下的机遇与挑战”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我校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全国从事生物工程、生物化工、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及生物能源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深入研讨,共同推动本领域研究发展。
图片说明:开幕式现场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技处处长林华、副处长孙薇蓉,我校副校长钱锋院士,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我校人事处副处长程家高,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陆兵等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由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庄英萍主持。来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5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及博士后等青年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钱锋致辞欢迎,介绍了我校概况和发展成就,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我校拥有全国首个生物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历史底蕴深厚,成果丰硕,优势明显。希望本次论坛为国内外从事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和青年学者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并在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学科建设发展。
林华在致辞中强调,青年博士后学者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力培养和造就优秀青年人才一直以来是上海市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他指出,近年来上海对博士后在财政、社会保障、培养规模及质量、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培养力度持续加大,希望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们能够通过本次论坛加强交流、拓宽视野、启迪智慧、激励创新。
图片说明: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左)和中国工程院郑裕国院士(右)作学术报告
论坛举办期间,与会学者围绕“生物工程创造美好未来”这一主题作报告。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为大会作了题为“天然产物药物:从自然筛选到智能创造”的报告,介绍了天然产物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贡献,并针对目前面临的发现新颖天然产物日益艰难的问题,提出通过合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智能优化创造,为药物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源泉。江南大学李江华教授代中国工程院陈坚院士作了题为“新一代发酵工程技术”的报告,针对发酵工程的关键技术展开论述,并从高通量筛选、代谢途径调控和基于单元精准控制的发酵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介绍与解读。中国工程院郑裕国院士作了题为“药物生物制造工艺创新”的大会主题报告,介绍了生物制造技术在重组人胰岛素、糖苷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重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的巨大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对面向未来的生物制造技术作了解读。
图片说明:大会主讲嘉宾作论坛学术报告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谭仁祥、华东理工大学张立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钟建江教授、浙江大学杨立荣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教授、中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杨晟研究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国银教授、江南大学刘立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庄英萍教授和许建和教授分别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生物工程在医学、药学、化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成果。24日的两场分会场报告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26位博士后等青年学者作了学术汇报,专家组评委评选出获奖的报告。
图片说明:大会主会场现场
我校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历史最悠久,底蕴深厚。其前身是1955年国内首建的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1991年获生物化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同行业中首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2000年,生物工程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1年,生物化工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发酵工程获批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轻工技术与工程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5年,获批全国首个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5年参与了“化学工程与技术”上海市高峰I类学科的建设,2008年本科生物工程专业列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首批试点专业,2012年,获批教育部校企联合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引领了全国生物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
该学科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两大国家级科研基地,科研条件优越,学科研究能力一流,成果累累,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共5项,2016年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学科服务于生物制造产业,特色鲜明,国际国内知名,推动了国内生物制造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