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科生就业率超博士 非京籍生源45%留京

06.01.2015  11:12

  近日,市教委发布了《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截至去年10月31日,北京地区有87所高校就业率超过90%,仅有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3所高校就业率未达到90%。在各专业就业率排名中,动物医学、水产等冷门专业就业率高达100%。

   总体就业率为96.64%

  市教委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0月31日,2014届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共有22.3万余人,其中专科(含高职)毕业生3.4万余人,本科毕业生近11.3万人,硕士毕业生6万余人,博士毕业生约1.5万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已就业人数为168241人,其中,北京生源为57159人,京外生源为111082人。在京外生源中,有50623人在北京就业,占非京籍生源的45.6%。

  据统计,2014届北京地区高校有87所就业率超过90%,有3所高校就业率未达到90%。这三所学校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6.64%,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较高水平。

   专科生就业率最高

  从不同专业就业率调查来看,很多偏门、甚至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优势凸显,比如力学、水产、图书情报、军队指挥、资源勘探、兵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就业率高达100%。

  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略有差异,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的想法不同,在实际调查中却呈现了与之相反的情况。其中,专科就业率最高达到96.88%,其次为本科96.65%,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分别为96.58%和96.20%。

  2014届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去各类型企业就业的比例为61.1%,高于机关(5.3%)和事业单位(19.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和制造业是2014届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就业比例分别占总毕业生数的11.6%、10.6%、9.6%。

   物流专业就业稳定性最差

  此次调查对各校学生“预期在现有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学生比例进行统计,从调研数据分析,医学院校学生就业情况最稳定,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稳定性最差。

  统计显示,“预期在现有岗位工作三年以上”学生比例最高的三所学校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比例分别为89.2%、87%和84.5%,这与医学院校专业性强有关。在该项调查中,比例最低的是首师大科德学院,该学院所有被调查学生均预期不会在现有岗位工作三年以上。而稳定性最差的三个专业分别为“物流管理与工程”(17.4%)、“旅游管理”(22.1%)、“设计学类”(23.9%)。

  认为“工作有发展空间的”学生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外交学院,该校100%的被调查学生都认为工作有发展空间。其次是北京电影学院,比例为99.3%。

  从调查结果来看,已就业的毕业生,对已落实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74.2分。90.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发展空间。预期在现有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毕业生占52.3%。

   >>链接·就业率100%专业(部分)

  专科

  民航运输、化工技术、制药技术、资源勘探、市政工程、安全、临床医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法律执行、司法技术、城镇规划与管理

  本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科实验班、力学、海洋工程、动物医学、水产、口腔医学

  硕士

  中国史、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力学、基础医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光学工程、建筑学硕士、船舶与海洋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博士

  教育博士、大气科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基础医学、光学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军队指挥学

   >>专家释疑

   为何专科就业率高于博士?

   专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博士就业期望高选择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介绍,造成专科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博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这两种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的区别。专科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各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密切,学生就业率相应就高。而博士的培养目标偏向研究型人才,过去博士生招收数量很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随着现在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大,而高校和科研单位用人需求有限,尽管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但博士由于读书时间长,个人付出多,就业期望也相应高,求职机会更多,选择的时间也相应要长一些,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就业率统计。

  雷庆认为,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简单地以就业率来评价优劣并不严谨。与此类似,冷门专业就业率高也是因为这些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少,基数少就业率也相应就高。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就业率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专业优劣的标准。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方面也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他建议要客观看待高校就业率,既要重视但也不能过于在意。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报告了解不同层次专业的就业情况,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学校也可结合高校间就业率对比,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