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医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延续“生命奇迹”

20.05.2019  15:50

      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只有四百至一万分之一,正因为配对成功率极低,每一例成功配对都被视为“生命奇迹”。但上海市分库经过数年的改革,慢慢将这一“小概率事件”转变为“大概率事件”。

      继金山区的“爱心接力”上演后,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近阶段又上演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有70后新农村干部、80后的人民警察、上海市优秀团干部、来沪务工人员等,他们纷纷献出自己生命的种子,挽救一个又一个血液病患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90后”学生吴钧翔不久前高配成功,将于5月20日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即将毕业的他将用这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和传递作为医学院学生以救死扶伤为初衷的医者仁心。“我是很幸运的,入库仅仅5年时间就配对能捐献”,吴钧翔笑着告诉记者。他至今清晰记得2014年4月26日的入库场景。“其实在交大医学院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氛围很浓厚。我之前就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早就有参与的想法,当天可以入库就毫不犹豫加入了。”早在2年前,吴钧翔就与另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但是最后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等到做移植,吴钧翔和家人对此事一直感觉很惋惜,所以在今年3月得知再一次与另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毅然决然签署下了捐献同意书,还说这是一份专属他的“髓缘”,他从此以后就要多一个兄弟姐妹了。

      同时,20日还有一位来自黄浦区的年轻人王智君,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王智君在2012年在部队服役时通过宣传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现在的他工作相当繁忙,加班加点更是经常性的,为了这次捐献,他多次往返配合我们的高分辨和体检检测,也一直到签署捐献同意书时才和单位汇报,大家对他这份从容和低调表示敬佩。更可贵的是,在深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王智君的家人对他的决定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王智君同志凭借自身优良的军事素质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受到领导、同事的交口称赞。尽管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朴实的工作作风,仁爱的道义担当,有一名中共党员的真诚,有一颗努力工作的赤诚,有一份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博爱之心。

      上海市红十字医院作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的定点采集移植医院,常年负责志愿者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任务。血液科医生表示,“既然被选定为上海市分库指定采集医院,我们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按照骨髓库的流程做好每一个采集任务,虽然现在我们的采集和移植量很大,工作量非常大,但做好这部分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概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有着它闪耀的地方。上海从199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1996年实现第一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例捐献,直至今天,共实现448例(含涉外捐献20例),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领导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入库志愿者从最初的数千人发展到现在的16万余人,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有了质的飞跃,登上了新的高峰。

 

(上海市红十字会 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