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大课堂走进宝钢

08.05.2015  11:37

      5月5日下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全体教师带领120名大学生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Baosteel),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育人大课堂走向我国现代化国企的一次尝试。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伟大意义有了新的认知和深刻感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宝钢是社会主义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讲解员介绍,宝钢厂区的面积相当于澳门那么大。我们车行于绿荫浓密的厂区,观看四个巨型高炉,穿行错落有致的厂房,漫步吊车林立的原料码头,确实很震撼。试想,印度、巴西、阿根廷这些资本主义国家能办这样的巨型企业吗?不能,这些国家的个人资本不可能办到。宝钢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当天打下第一根钢桩的。那时候百废待兴,国家和人民都还不富裕,但我们的优势是依托国家力量办大事,邓小平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有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预见,宝钢这座新的现代化钢城拔地而起。当年调集了5万余人的设计、施工、生产队伍,他们远别亲人,栉风沐雨,进入工地,在“十年动乱”之后,怀着光荣、责任和紧迫的心情执行党的任务。尽管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抢建、缓建、下马、复建和扩建,这支久经考验的队伍却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1985年9月15日宝钢第一期工程顺利投产,使宝钢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标志着我国的工人阶级,不仅能够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能够掌握大的比国内钢铁企业超前廿年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并且能够生产出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产品。 

      第二,宝钢建设说明了党的开放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在热轧车间,我们看到一排排德国西门子的轧机,看到日本、意大利进口的各种设备。讲解员介绍说,一、二期工程期间,日本、德国、美国、法国、卢森堡等国家的专家3578人次,按合同规定陆续到宝钢从事施工和生产指导。这是当时国人告别“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一封闭观念的真实写照。当然宝钢自己也不断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如第一座高炉是日本专家设计制造的,后来第四高炉就是自己研发的成果。在一、二期工程建设中,有6282人次的中方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到国外进行谈判、考察、合作设计、驻厂监造、实习培训。此外,宝钢采用的主要是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秘鲁、南非等国家二十多个矿点的高品位铁矿,保证高炉生产的原料供应,这也是开发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
      第三,宝钢的发展说明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取得进步。说到宝钢,大家必然想到“宝钢股份”,股份制改革是宝钢发展的重要措施。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也可以利用市场融资,这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的事。事实证明邓小平的讲话在解决“姓资姓社”问题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宽阔的平台。今天的宝钢不仅仅是看到的厂区,宝钢大集团还有化工、建筑、国际贸易等等多元化经营的产业,这一切都是改革的产物。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宝钢的经验充分说明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中央的正确决策,宝钢不可能建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宝钢也不可能发展壮大、不断接近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同时,中国的改革必须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宝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把职工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总揽起来进行通盘统筹设计。宝钢的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也都是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顺利进展的。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到现代化工厂和车间的实地体验,转换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同学们思维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同学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感性认知深度。通过对宝钢的观摩学习,同学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认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体会到党的正确领导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

 

      (供稿:王志明 供图:刘朝粹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