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多方引导,弥补大学生就业“短板”
2015年,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预计2015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这意味着201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减反增。为了解在奉高校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国家统计局奉贤调查队于2015年3月-4月对在奉4所高校开展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辅以座谈会的调查形式,以在奉贤四所高校为抽样框(包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400名学生,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性218人,占56.3%;女性169人,占43.7%;上海本地生源147人,占38.0%;上海以外生源240人,占62.0%;大专学历119人,占30.8%;本科学历225人,占58.1%;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43人,占11.1%。调查主要涉及5大专业类型,工学类189人,占48.8%;理学类35人,占9.0%;管理学类32人,占8.3%;经济类48人,占12.4%;艺术类34人,占8.8%;哲学类、法学类、文学类、农学类等其他类型专业49人,占12.7%。同时,随机抽取100位应届毕业生家长,有效问卷94份。同时,邀请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指导师、应届毕业生、家长及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开展座谈会。
一、就业调查结果概况从就业调查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以专业技术见长的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比普通院校(即非985/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更乐观,但整体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至4月15日调查结束,在387个有效样本中,有去向的学生仅占36.2%;其中,已经签约就业的有86人,占22.2%;已签约还未正式上班的有54人,占14.0%。
调查显示,有20.0%的调查对象有望在近期内落实工作,其中有48人已进入签约程序,占未签约人数的19.4%;有29人已被用人单位录取,但仍在考虑选择中,占未签约人数的11.7%。而在170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3.9%)未找到工作的调查对象中,119人选择继续求职, 51人选择不打算签约。
二、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特点1、逾八成毕业生将薪酬和福利待遇作为求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相对于2014年的毕业生而言,2015年毕业生在就业时考虑得更现实。从就业考虑的八大主要因素来看,选择最多的是薪酬和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及与兴趣性格相符。其中,考虑薪酬和福利待遇的人数最多,有314人,占81.1%;其次是发展前景,有242人选择,占62.5%;第三是与兴趣性格相符,有148人选择,占38.2%。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与子女看法基本一致,但关于工作地点这个因素,家长则给予了更多关注。有69位家长选择薪酬和福利待遇,占73.4%; 59位选择发展前景,占62.8%; 有39位选择工作地点,占41.5%。
2、相比文科专业毕业生,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匹配程度更高调查显示,在140位已有去向的毕业生中,与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毕业生相比,理学、工学等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更容易找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68位已签约的工学专业毕业生中,有22.1%在制造业企业,20.6%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10.3%在建筑业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金融业企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各占7.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各占4.4%,16%在批发和零售业等其他行业。
13位已签约的理学专业毕业生中,与制造业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签约的各占30.8%,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签约的占15.4%,与房地产业企业、教育类单位等其他行业企业签约的占23%。
而在30位已签约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中,有26.7%在批发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13.3%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36.7%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教育等其他行业,而仅有23.3%在金融业企业。
3、专科毕业生及研究生就业成功率比本科生更高,已签约毕业生对签约情况满意度普遍较高就目前而言,119位大专毕业生中,已有去向的有67人,占56.3%;43位硕士及以上毕业生中,已有26人签约,占60.5%;而225位本科毕业生中仅47人已签约,占20.1%。140位已签约毕业生对于签约单位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表示很满意及较满意的达八成。其中34人表示很满意,占24.3%;79人表示较满意,占56.4%;26人表示一般,占18.6%;仅1人不满意。
已签约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与期望值基本相符,从学校类型来看,985或211重点院校毕业生薪酬水平较高,在4000-8000元之间的占65.2%,8000元及以上的占26.1%; 其他大学已签约毕业生中,80%薪酬水平在3000-6000元之间;75.4%大专或高职已签约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在2000-4000元之间。
三、大专/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相比综合类大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且更有针对性此次调查除了传统的问卷调查外,辅以座谈会的形式。通过座谈,了解到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该学校属于大专/高职院校)定位明确、充分实现校企联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并且学校的就业指导全面贯彻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虽然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且外省市毕业生达52%,但就业率依然保持长盛不衰。
该学校依托仪电行业,加大骨干校建设力度,以着力培养一线技术人员为主要任务,常年与宝钢、通用、东航等大型企业合作,输送技术人才。学校各项课程设置针对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训,比如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教授专业课程、引进一些企业到学校进行模拟教学等,使学生能够提早进入行业,并尽早认知企业。
学校从大一开始便对每位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掌握学生各项信息包括就业意向、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对个别就业有难度或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通过全面深入的就业指导,学校认为造成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原因有四:1.结构性矛盾显著,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接轨程度仍待提高;2.对于外地生源而言,就业成本过高,导致学生不愿将就签约;3.学生综合能力不够,服务意识较差,部分学生我行我素,责任意识较差;4.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待加强。
四、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是某个实体,即政府、用人单位、高校,任何一方就能解决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靠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整体联动。
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首先是毕业生自身问题:1.学生自己没有目标、缺少规划,缺乏对职业兴趣的培养;2.用人单位反应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熟悉、学艺不精;3.学生独立意识较差;4.学生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就业时缺乏针对性;5.学生缺少对自我的认知,缺少明确的职业价值观,功利思想过重影响就业观,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第二,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确实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1.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接轨程度较低,导致招聘市场供需不平衡;2.部分学校就业实训不够,使得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甚至进入工作岗位后对该做什么、怎么做一片茫然。
第三,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够:1.各项政策落实到具体实施细则不够;2.一些地方性就业政策延续性、时效性不够;3.政府就业促进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有待加强,未能提前介入指导。
相关意见及建议:
一是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尽早为就业制定计划;应当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理想,并制定合理的目标,进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参加学校招聘会、及时跟进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等。
二是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思想引导,健全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好就业服务和后续升学等政策。在现有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及就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拓展各类基层服务项目。
三是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力争实现大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有明显增长。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四是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