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20年 成就学生创业梦

22.12.2014  10:09

      新华网上海12月16日电(记者吴振东)谢应波,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年,他与5位华理毕业生创办“泰坦”,从初创时的6人团队、20万元启动资金,发展到现在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试剂品牌,年营业收入约3亿元,他本人也被评为“上海十大创业先锋”。

      2000年,山里娃谢应波踏进了华东理工大学的校门,其创业之路,与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有着不解之缘。本月14日,谢应波与多位“勤助人”回到华理,参加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与学弟学妹分享勤助与创业的甘苦与梦想。

     

  近万岗位为学生“创收”

 

      2014年暑假,曾行在“热带风暴水上乐园”工作了2个多月,收到9861.5元薪水。与他一样,华东理工大学今年共有217名学生在热带风暴工作,其中,119人收入超过4000元,13人超过8000元。

      据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主任徐美华介绍,包括热带风暴在内,华理长期与校外200余家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了十余家勤工助学基地,在校内,也建有包括上海市教育连锁超市等在内的17家基地。20年来,中心坚持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宗旨,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据了解,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目前有学生员工640余人,2006年以来,每年解决校内外勤工助学近万人次。2013年学生收入达1543万元。中心提供的校内岗位约2500个,分学生自主经营、学校全额补助、与企业合作提供3大类,包含超市、报亭、文印社、图书馆助理、学院助理、晨练助理等20多种固定类别岗位。

“四结合”助推实践育人

 

      从仓库到超市运两箱水要多长时间?如何保证物流部的学生员工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华理商学院物流专业的学生商迟在校时出色地解答了这些问题。担任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物流部经理后,他用一周时间,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体验了物流部每一道工作程序,绘制了一张每道流程所需时间表。“从此,物流部的工作有了规范的流程。”

      “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是一个‘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实践育人平台,经历了从扶贫、扶志到扶人的过程。我们不仅仅助学,更强调勤工助学与专业培养、科学实践、就业目标、创业教育相结合,营造‘实践长才干、劳动享人生、人生当自强’的氛围。”徐美华强调说。

      “我一直待在实验室,没有进过社会,沟通和表达能力差一点。跟着公司的人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正在写一份创业计划书,打算投身化妆品行业。她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新近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找到了实训基地,进行正式创业前的“热身”。目前,该创业工作室已有立德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实训基地,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业人员指导及轮岗锻炼。

     

  从“受助”、“自助”到“助人”

 

      “勤工助学中心让华理贫困学子在校开始自立、自强,让你我有幸在学生时代,深入了解社会,早日独立,踏上社会的征程。”谢应波在庆典大会上表示。

      华理的勤工助学工作经历了从“输血式”纯福利资助发展到“造血式”的市场经营,再到实施“返血式”的反哺制度的过程。中心提供的岗位也从最初的劳务型、服务型,如超市理货员等,发展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实业集团,并建立了勤工助学基地。

      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高鑫毅在校时曾接受过资助。毕业后,每年资助一位在校学生3000元,并连续资助3年。除了校友自发的反哺行动,勤工助学中心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义工岗位,搭建感恩奉献的平台。同时,校内爱心义卖、爱心募捐、光盘行动以及校外阳光之家关爱智障儿童等公益活动,也让学生实现了从“受助”到“助人”的转变。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将继续发挥好“助学”、“育人’双重功效,帮助学生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表示,勤工助学工作应加快实现从“劳务型”向“智力型”、“学术型”转型升级,依据大学生特点和优势,不断调整拓展勤工助学的方向和领域,与大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潜力和创造精神;多与知名企业、社区街道进行勤工助学合作,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输送一批专业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第一线。

 

      原文来源:新华网 2014-12-16 | 作者:吴振东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net.com/2014-12/16/c_133858880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