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华理举办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开幕受媒体关注

15.11.2016  00:32

    11月4日,由我校举办的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开幕,包括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en L.Feringa教授在内的250余名世界各地学者与会,为光致变色技术发展凝聚智慧。上海教育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东方网、科学网、新民网、上海热线、腾讯大申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以及《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等媒体对国际会议的召开作了相关报道。

     

【央广网】 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沪举行

      央广网上海 11 4 日消息(记者 吴善阳 唐奇云) 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今天下午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持续至4天的会议将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此次大会汇聚了250余位国内外学者,其中包括今年新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 Feringa)。

    据介绍,三年一次的光致变色国际会议今年首次在中国举办,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会议承办方,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孕育新合作的桥梁,为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凝聚智慧。此次大会聚集了120多位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的海外学者,其中36人受邀参与大会报告。

    除了备受关注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之外,该学术领域的国际权威学者皆悉数到场,其中包括: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欧洲科学院院士Itamar Willner、香港大学的中科院院士任咏华、以及东京大学的知名教授相田卓三等。本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的大会秘书长马骧教授向记者介绍,由于此次大会属于专业系列会议,仅邀请了与会议主题紧密相关的专家学者,因而严格控制了会议规模,更为关注的是与会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级别。“任何人一看这里的大咖,都是眼前一亮”。

    据了解,光致变色材料虽在19世纪才被报道,但因其发展迅速和应用前景广阔,光致变色技术在材料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对于“光致变色”这个较为陌生的名词,华东理工大学的马骧教授给出了一个通俗的解释:“顾名思义,就是由光导致变色的一种技术,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变色眼镜。

    正是由于变色眼镜能够有效预防紫外线进入眼睛,并且能够防止眩光,从而对眼睛起到全面保护作用,深受消费者追捧。华东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田禾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将光致变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田禾团队,近年来与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知识产权转让的合作,生产的产品稳占了国内光致变色眼镜市场。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6-11-04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61104/t20161104_523244867.shtml

     

【上海教育电视台】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沪举行 250余位国内外学者齐聚华东理工大学

   

【东方广播电台】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华理开幕


新民晚报》:诺奖得主走进华理大做演讲

费林加展望分子机器或在将来改变人类

    本报讯 (记者 张炯强) 昨天,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65岁的荷兰科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走进华东理工大学做演讲,主题为“光响应分子体系: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这原本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话题,可他幽默的话语引来师生阵阵掌声。

    费林加因发明分子马达名扬世界。在过去的25年里,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设计并制造出了大量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在纳米尺度上完成组装的分子机器部件,包括分子开关、分子棘轮、分子马达、分子连杆、分子环和分子推进器等。

    然而,这项科学研究永无止境。费林加说:“我现在更关心的是怎么使用它们。”费林加展望:“分子机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改变人类。

      第A03版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16-11-06  |  作者:张炯强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html/2016-11/06/content_3_4.htm

     

【新民网】新科诺奖得主费林加做客华理:不远的将来分子机器可改变人类

图说:新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科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 东方IC 图

    “我现在还没有领到奖金,严格意义上讲,还不算是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昨天,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65岁的荷兰科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走进华东理工大学,面对数百名师生的一句开场白,引来阵阵掌声。

    费林加的演讲主题为“光响应分子体系: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原本是一个严肃的学术报告。可在同学们的眼中,他是一位非常随和、幽默的长者。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曲大辉是费林加的弟子,曾跟随他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又一次聆听了导师的演讲,不禁回忆起往事。有一次,曲大辉很好奇地问他:“本(费林加),您这么忙,常年要在各个地区之间飞来飞去,是如何保持充沛体力的呢?”费林加趴在他的耳畔说:“这我可得悄悄地告诉你,在会场上,我偶尔也会眯一会儿,合理地利用时间让自己休息!”费林加还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曾对几位中国朋友说:“我一定要去一次长城,做一回中国的好汉!

    费林加因发明分子马达名扬世界。何谓分子马达?何谓分子机器呢?且看这样一个流水线画面:一个机器人沿着预定轨道缓慢行进,时不时停下来伸出手臂收集一下零件,并把收集起来的零件放置在背后一个特别设计的结构里。一处收集完成后,机器人继续向前行进,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按照既定设计把一连串的部件全部收集完毕。这似乎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非常寻常,但是如果这条流水线其实只有几纳米长,肉眼根本看不见,它的零件是氨基酸,多个零件则串成了一小段多肽,这就是世界上在分子尺度上设计出的最复杂的机器人了。

    这款世界上最微小的机器人,就是源于费林加和他同伴的发现。在过去的25年里,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并制造出了大量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在纳米尺度上完成组装的分子机器部件,包括分子开关、分子棘轮、分子马达、分子连杆、分子环和分子推进器等。

图说: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曲景平为费林加颁发名誉教授证书。 华东理工官网 图

    然而,科学研究永无止境。费林加说,“我现在更关心的是怎么使用它们,而不是再造出一种新的马达来。”现在,研究人员要知道如何让数以亿计的分子机器协同工作,产生可观测到的宏观效果,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需要让这些分子机器易于操控,保证它们可以在不间断的情况下完成无数次操作。费林加在继续他的研究探索,期待着分子马达研究的更高层次。

    费林加展望:“分子机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改变人类。”幻想一下,如果未来,从我们的静脉里注射入一批纳米机器人,它们可以直接清洗血管,也许,心血管疾病不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又或者,我们使用的材料,通过分子机器,可以自动修复,永久使用。费林加说:“当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行器时,他们不会想到现在的宽体客机,甚至宇宙飞船。 分子机器也一样,未来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结束演讲前,费林加引用了一句名言:寓言的最佳方式在于挑战和创新。这是科学之路,也是通向诺贝尔奖之路。

    原文来源: 新民网  |  发表时间:2016-11-06  |  作者:张炯强

    原文链接: http://newsxmwb.xinmin.cn/kejiao/2016/11/06/30574972.html

     

【科学网】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

中外学者为光致变色技术发展凝聚智慧

    11月4日至7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孕育新合作的桥梁。大会汇聚了250余位国内外学者,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为光致变色分子、功能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凝聚智慧。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大会有120多位学者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包括多位在国际学术领域名声赫赫的学者,如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 Feringa教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Itamar Willner教授、香港大学的中科院院士Vivian W. W. Yam教授和东京大学的Takuzo Aida教授等。

    这些教授还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Ben Feringa教授在“光响应分子系统: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的报告中,讲述了分子马达的设计、合成以及功能,并着重介绍了分子马达作为多级开关的使用,分子马达的加速和分子马达的催化功能。Vivian W. W. Yam教授在“对于光功能分子材料和存储器的设计和装组装策略”的报告中,讲述了具有选择性的金属和分子所组成的一系列新型光功能络合物的各种设计和合成策略。Takuzo Aida教授在“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组装”的报告中,汇报一些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在纳米和宏观水平上进行组装的研究成果。Itamar Willner教授则作了主题为“光响应表面、水凝胶和微结构: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报告。

    大会主席、中科院院士田禾表示,光致变色材料虽在19世纪才被报道,但因其发展迅速和应用前景广阔,光致变色技术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如今,光致变色材料已在民生、光信息存储、防伪技术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有比较重要的应用;而光致变色技术,更是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

    华东理工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如田禾院士和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朱为宏教授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降低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烯桥的芳香性,提高了该类分子闭环体的稳定性,从而突破了传统六元环烯桥闭环体不稳定偏见,实现了闭环体的成功分离;通过在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上引入苯环可抑制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转换,首次实现了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分离,并成功实现了8-digital光编码信号的调制等。

    除了基础研究,田禾团队的成果转化同样令人惊喜。由于变色眼镜能够有效预防紫外线进入眼睛,并且能够防止眩光,从而对眼睛起到全面保护作用,深受消费者追捧。一直致力于将光致变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田禾团队,近年来与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知识产权转让的合作,生产的产品稳占了国内光致变色眼镜市场。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的“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田禾院士科研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同样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分子机器设计与构建的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分子机器研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田禾及其团队中的王巧纯、曲大辉、马骧等教授,还多次受邀在国际著名综述期刊上撰写有关分子机器领域的研究综述。

    田禾院士提出以荧光作为读出信号的可擦式光信息存储新概念,创新地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信噪比的光致变色荧光材料,大幅度提高其应用稳定性。早在2004年,田禾就在国际上首次创新合成可用荧光信号表征的可“”的光驱动分子梭和多构型逻辑功能分子机器等,解决了分子尺度上精确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的关键问题;在2011年和2016年,又分别率先提出并设计合成了通过室温磷光信号识别的类轮烷和轮烷型分子机器;在国际上首先报道高选择性汞的荧光比率传感体系,在荧光探针和高性能有机太阳电池染料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通过20年的研究积累,田禾形成了以“共轭π体系结构与多尺度功能精细调控”为主要特色的研究体系。

    田禾表示,此次光致变色国际会议的召开,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该领域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还能够通过与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近距离交流与成果分享,加强华理在有机光致变色功能分子及其相关功能材料的设计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提高华理有机光致变色领域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加速华理在该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

    原文来源: 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16-11-06  |  作者:黄辛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1/360375.shtm

     

【中国新闻网】中外学者为光致变色技术发展凝聚智慧

    中新上海网 11 4 日电 ( 张婷 ) 一些近视眼镜在室内与普通眼镜无异,走到室外经阳光照射后,却会变色“化身”为太阳镜;同样一块窗户玻璃,晴天时在太阳强光下颜色会变深,阴天时颜色却又变浅……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是一项国际研究热点技术——光致变色技术。现如今,光致变色材料已在民生、光信息存储、防伪技术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有比较重要的应用;而光致变色技术,更是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

    11月4日至7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孕育新合作的桥梁。大会汇聚了250余位国内外学者,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为光致变色分子、功能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凝聚智慧。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大会有120多位学者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包括多位在国际学术领域名声赫赫的学者,如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 Feringa教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Itamar Willner教授、香港大学的中科院院士Vivian W. W. Yam教授和东京大学的Takuzo Aida教授等。

    这些教授还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BenFeringa教授在“光响应分子系统: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的报告中,讲述了分子马达的设计、合成以及功能,并着重介绍了分子马达作为多级开关的使用,分子马达的加速和分子马达的催化功能。VivianW. W. Yam教授在“对于光功能分子材料和存储器的设计和装组装策略”的报告中,讲述了具有选择性的金属和分子所组成的一系列新型光功能络合物的各种设计和合成策略。TakuzoAida教授在“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组装”的报告中,汇报一些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在纳米和宏观水平上进行组装的研究成果。ItamarWillner教授则作了主题为“光响应表面、水凝胶和微结构: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报告。

    光致变色材料虽在19世纪才被报道,但因其发展迅速和应用前景广阔,光致变色技术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华东理工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硕果累累。

    田禾院士和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朱为宏教授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降低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烯桥的芳香性,提高了该类分子闭环体的稳定性,从而突破了传统六元环烯桥闭环体不稳定偏见,实现了闭环体的成功分离;通过在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上引入苯环可抑制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转换,首次实现了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分离,并成功实现了8-digital光编码信号的调制等。

    除了基础研究,田禾团队的成果转化同样令人惊喜。由于变色眼镜能够有效预防紫外线进入眼睛,并且能够防止眩光,从而对眼睛起到全面保护作用,深受消费者追捧。一直致力于将光致变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田禾团队,近年来与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知识产权转让的合作,生产的产品稳占了国内光致变色眼镜市场。

    据大会主席田禾院士介绍,此次光致变色国际会议的召开,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该领域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还能够通过与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近距离交流与成果分享,加强华理在有机光致变色功能分子及其相关功能材料的设计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提高华理有机光致变色领域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加速华理在该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

    原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6-11-04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kjws/2016-11-04/13779.shtml

     

【东方网】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

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今天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图为东京大学的Takuzo Aida教授正在做主题报告。

图为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 Feringa教授也来到此次大会。

    此次大会吸引了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的120多位学者参加,包括多位在国际学术领域名声赫赫的学者。

    东方网 11 4 日报道: 一些近视眼镜在室内与普通眼镜无异,走到室外经阳光照射后,却会变色“化身”为太阳镜;同样一块窗户玻璃,晴天时在太阳强光下颜色会变深,阴天时颜色却又变浅……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是一项国际研究热点技术——光致变色技术。现如今,光致变色材料已在民生、光信息存储、防伪技术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有比较重要的应用;而光致变色技术,更是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

    由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今天起至11月7日举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孕育新合作的桥梁。大会汇聚了250余位国内外学者,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为光致变色分子、功能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凝聚智慧。

    据悉,此次大会的120多位学者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多位在国际学术领域名声显赫: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 Feringa教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Itamar Willner教授、香港大学的中科院院士Vivian W. W. Yam教授和东京大学的Takuzo Aida教授等悉数到场。这些教授还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Ben Feringa教授在“光响应分子系统: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的报告中,讲述了分子马达的设计、合成以及功能,并着重介绍了分子马达作为多级开关的使用,分子马达的加速和分子马达的催化功能。Vivian W. W. Yam教授在“对于光功能分子材料和存储器的设计和装组装策略”的报告中,讲述了具有选择性的金属和分子所组成的一系列新型光功能络合物的各种设计和合成策略。Takuzo Aida教授在“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组装”的报告中,汇报一些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在纳米和宏观水平上进行组装的研究成果。Itamar Willner教授则作了主题为“光响应表面、水凝胶和微结构: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报告。

    光致变色材料因其发展迅速和应用前景广阔,其技术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华东理工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硕果累累。田禾院士和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朱为宏教授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降低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烯桥的芳香性,提高了该类分子闭环体的稳定性,从而突破了传统六元环烯桥闭环体不稳定偏见,实现了闭环体的成功分离;通过在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上引入苯环可抑制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转换,首次实现了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分离,并成功实现了8-digital光编码信号的调制等。除了基础研究,田禾团队的成果转化同样令人惊喜。由于变色眼镜能够有效预防紫外线进入眼睛,并且能够防止眩光,从而对眼睛起到全面保护作用,深受消费者追捧。一直致力于将光致变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田禾团队,近年来与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知识产权转让的合作,生产的产品稳占了国内光致变色眼镜市场。

    大会主席田禾院士表示,此次光致变色国际会议的召开,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该领域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还能够通过与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近距离交流与成果分享,加强我国在有机光致变色功能分子及其相关功能材料的设计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推动该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

    原文来源: 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6-11-04  |  作者:徐程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20161104/u1ai9890207.html

     

【上海热线】中外学者齐聚华理 探讨光致变色技术发展

      上海热线 11 4 日消息   你是否有所留意,一些近视眼镜在室内与普通眼镜无异,走到室外经阳光照射后,却会变色"化身"为太阳镜;同样一块窗户玻璃,晴天时在太阳强光下颜色会变深,阴天时颜色却又变浅……其实,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是一项国际研究热点技术——光致变色技术。据了解,如今光致变色材料已在民生、光信息存储、防伪技术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有比较重要的应用,而光致变色技术,更是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

    11月4日至7日,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桥梁。据了解,本次大会汇聚了250余位国内外学者,将在三天里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深度探讨交流,为光致变色分子、功能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献计献策。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大会有120多位学者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其中许多人在国际学术领域名声赫赫,如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 Feringa教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Itamar Willner教授、香港大学的中科院院士Vivian W. W. Yam教授和东京大学的Takuzo Aida教授等。

    这些教授还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Ben Feringa教授在"光响应分子系统: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的报告中,讲述了分子马达的设计、合成以及功能,并着重介绍了分子马达作为多级开关的使用,分子马达的加速和分子马达的催化功能。Vivian W. W. Yam教授在"对于光功能分子材料和存储器的设计和装组装策略"的报告中,讲述了具有选择性的金属和分子所组成的一系列新型光功能络合物的各种设计和合成策略。Takuzo Aida教授在"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组装"的报告中,汇报一些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在纳米和宏观水平上进行组装的研究成果。Itamar Willner教授则作了主题为"光响应表面、水凝胶和微结构: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报告。

    由于变色眼镜能够有效预防紫外线进入眼睛,并且能够防止眩光,能对眼睛起到全面保护作用而深受消费者追捧,所以光致变色技术也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对于此,一直致力于将光致变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华东理工大学田禾团队,所取得的成绩也非常令人惊喜。据悉,近年来,团队通过与企业进行专利、知识产权的转让合作,生产的产品已占据了国内光致变色眼镜市场的一席之地。

    田禾院士表示,此次光致变色国际会议的召开,不仅能够促进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该领域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还能够通过与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近距离交流与成果分享,加强华理在有机光致变色功能分子及其相关功能材料的设计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提高华理有机光致变色领域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加速华理在该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

    原文来源: 上海热线  |  发表时间:2016-11-04  |  作者:上海热线

    原文链接: http://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6-11/04/content_8107964.htm

     

【上海教育新闻网 】中外学者为光致变色技术发展凝聚智慧

    本网讯(记者 金寒草) 变色眼镜在室内与普通眼镜无异,走到室外经阳光照射后,却会变色“化身”为太阳镜。这一“神奇”的现象背后,是一项国际研究热点技术——光致变色技术。11月4日至7日,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吸引包括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 Feringa在内的250余位国内外学者参加会议,为光致变色分子、功能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凝聚智慧。

    光致变色材料虽在19世纪才被报道,但因其发展迅速和应用前景广阔,光致变色技术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现如今,光致变色材料已在民生、光信息存储、防伪技术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有比较重要的应用;而光致变色技术,更是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

    据介绍,本次会议有120多位学者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包括多位在国际学术领域名声赫赫的学者,如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 Feringa教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Itamar Willner教授、香港大学的中科院院士Vivian W. W. Yam教授和东京大学的Takuzo Aida教授等,与我国学者一同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

    此次大会主席田禾院士表示,此次光致变色国际会议的召开,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该领域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6-11-07  |  作者:金寒草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6/11/07/2069681.html

     

【大申网】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

    一些近视眼镜在室内与普通眼镜无异,走到室外经阳光照射后,却会变色“化身”为太阳镜;同样一块窗户玻璃,晴天时在太阳强光下颜色会变深,阴天时颜色却又变浅……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是一项国际研究热点技术——光致变色技术。现如今,光致变色材料已在民生、光信息存储、防伪技术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有比较重要的应用;而光致变色技术,更是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

    11月4日至7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孕育新合作的桥梁。大会汇聚了250余位国内外学者,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为光致变色分子、功能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凝聚智慧。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大会有120多位学者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包括多位在国际学术领域名声赫赫的学者,如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Feringa教授、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ItamarWillner教授、香港大学的中科院院士VivianW.W.Yam教授和东京大学的TakuzoAida教授等。

    这些教授还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BenFeringa教授在“光响应分子系统: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的报告中,讲述了分子马达的设计、合成以及功能,并着重介绍了分子马达作为多级开关的使用,分子马达的加速和分子马达的催化功能。VivianW.W.Yam教授在“对于光功能分子材料和存储器的设计和装组装策略”的报告中,讲述了具有选择性的金属和分子所组成的一系列新型光功能络合物的各种设计和合成策略。TakuzoAida教授在“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组装”的报告中,汇报一些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在纳米和宏观水平上进行组装的研究成果。ItamarWillner教授则作了主题为“光响应表面、水凝胶和微结构: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报告。

    光致变色材料虽在19世纪才被报道,但因其发展迅速和应用前景广阔,光致变色技术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华东理工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硕果累累。

    田禾院士和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朱为宏教授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降低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烯桥的芳香性,提高了该类分子闭环体的稳定性,从而突破了传统六元环烯桥闭环体不稳定偏见,实现了闭环体的成功分离;通过在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上引入苯环可抑制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转换,首次实现了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分离,并成功实现了8-digital光编码信号的调制等。

    除了基础研究,田禾团队的成果转化同样令人惊喜。由于变色眼镜能够有效预防紫外线进入眼睛,并且能够防止眩光,从而对眼睛起到全面保护作用,深受消费者追捧。一直致力于将光致变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田禾团队,近年来与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知识产权转让的合作,生产的产品稳占了国内光致变色眼镜市场。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的“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田禾院士科研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同样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分子机器设计与构建的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分子机器研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田禾及其团队中的王巧纯、曲大辉、马骧等教授,还多次受邀在国际著名综述期刊上撰写有关分子机器领域的研究综述。

    田禾院士提出以荧光作为读出信号的可擦式光信息存储新概念,创新地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信噪比的光致变色荧光材料,大幅度提高其应用稳定性。早在2004年,田禾就在国际上首次创新合成可用荧光信号表征的可“”的光驱动分子梭和多构型逻辑功能分子机器等,解决了分子尺度上精确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的关键问题;在2011年和2016年,又分别率先提出并设计合成了通过室温磷光信号识别的类轮烷和轮烷型分子机器;在国际上首先报道高选择性汞的荧光比率传感体系,在荧光探针和高性能有机太阳电池染料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通过20年的研究积累,田禾形成了以“共轭π体系结构与多尺度功能精细调控”为主要特色的研究体系。

    据大会主席田禾院士介绍,此次光致变色国际会议的召开,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该领域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还能够通过与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近距离交流与成果分享,加强华理在有机光致变色功能分子及其相关功能材料的设计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提高华理有机光致变色领域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加速华理在该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

    原文来源: 大申网  |  发表时间:2016-11-05  |  作者:大申网

    原文链接: http://xw.qq.com/sh/20161105009140/SH2016110500914000

     

上海科技报》:为光致变色技术研发凝聚智慧

——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第8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

    一些近视眼镜在室内与普通眼镜无异,走到室外经阳光照射后,却会变色“化身”为太阳镜;同样一块窗户玻璃,晴天时在太阳强光下颜色会变深,阴天时颜色却又变浅……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是一项国际研究热点技术——光致变色技术。

    日前,由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第8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孕育新合作的桥梁。大会吸引到包括新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Ben Feringa教授在内的120多位学者共襄盛举。他们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为光致变色分子、功能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凝聚智慧。

    Ben Feringa教授在题为《光响应分子系统: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的报告中,讲述了分子马达的设计、合成和功能,并着重介绍了分子马达作为多级开关的使用、分子马达的加速和分子马达的催化功能。中科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Vivian W.W. Yam在题为《对于光功能分子材料和存储器的设计和组装策略》的报告中,讲述了具有选择性的金属和分子所组成的一系列新型光功能络合物的各种设计和合成策略。东京大学教授Takuzo Aida在题为《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组装》的报告中,介绍了一些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在纳米和宏观水平上进行组装的研究成果。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ItamarWillnerwt 作了题为《光响应表面、水凝胶和微结构: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报告。

    光致变色材料虽在19世纪才被报道,但因其发展迅速和应用前景广阔,光致变色技术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华东理工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硕果累累。

    中科院院士田禾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朱为宏教授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降低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烯桥的芳香性,提高了该类分子闭环体的稳定性,从而突破了传统六元环烯桥闭环体不稳定偏见,实现了闭环体的成功分离;通过在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上引入苯环可抑制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转换,首次实现了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分离,并成功实现了8-digital光编码信号的调制等。

    除了基础研究,田禾院士团队的成果转化同样令人惊喜。由于变色眼镜能够有效预防紫外线进入眼睛,并且能够防止眩光,从而对眼睛起到全面保护作用,深受消费者追捧。一直致力于将光致变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田禾院士团队,近年来与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知识产权转让的合作。

    田禾院士团队在“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领域的研究同样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分子机器设计与构建的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分子机器研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A3版

    原文来源: 上海科技报  |  发表时间:2016-11-10  |  作者:陶婷婷

    原文链接: http://www.duob.cn/cont/812/19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