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争先】青春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家国和边疆 ——记我校2016—2018学年“优秀共产党员”、商学院金融141班学生刘佳玮
西藏的边关风月,见证他携笔从戎的军旅青春;贵州的大山深处,留下他为孩子们奔波操劳的背影;红色的长征路上,有着他对革命前辈的探寻追思;朗朗的象牙塔里,有着他不懈传播的爱国之音。
我校2016—2018学年“优秀共产党员”、商学院金融141班学生刘佳玮回首大学时光,觉得充实、值得。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他一直坚持自己所选择的,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体验不一样的“苦”
十八岁那年,河北农村小伙刘佳玮来到上海,在华理圆了大学梦。然而,读了不到一学期,他选择了参军入伍,选择到西藏服役,并在进藏后选择做一名边防军人。“每个男生都有一个‘橄榄绿’的梦”“当你走上不一样的路,你才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但这种不一样也意味着选择吃“苦”。
虽说去之前刘佳玮对这种“苦”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到了驻地,现实的艰难程度还是超出了原本的预估。刘佳玮服役的地方位于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争议地区。驻地高寒缺氧,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原反应。“刚开始每天早上起床时,鼻子都流血,到后来鼻腔每每留有血丝。这种状况持续了近一年。”“在平地跑步拉练,累了的反应是抬不动腿;到了高原,跑不了多久,肺就感到胀痛,有点喘不过气。”
身为一名大学生新兵,刘佳玮的身体素质和其他战士相比,处在劣势。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应让刘佳玮下定决心加码锻炼——每晚熄灯以后,做100个俯卧撑、100次深蹲和100个仰卧起坐,做不完就不睡觉。整整一年365天,他坚持“三个一百”从不间断,连大年三十晚上也不例外。
陌生的自然环境,举目无亲的异乡,艰苦的训练生活……“说不苦是假的”,但刘佳玮从未抱怨退缩。一句简单的话语“习惯成自然”背后是每天早起晚睡的额外训练。
“高原虽苦,但想一想老一辈共产党员所吃的苦,就不叫苦;部队虽累,但思一思今夜一家不圆万家团圆,就不再累。”“不把祖国的边防守小,不把祖国的主权守丢。”军人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让刘佳玮丝毫感觉不到苦和累。
自律成为一种习惯
部队给予刘佳玮的不仅是身体体能上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意志品格上的锤炼。
当兵的两年时间里,刘佳玮多次轮岗。步枪手、迫击炮操作手、文书兼军械员、通信员、新闻报道员、水电工……每个岗位都记录了他的成长。每次换岗也都意味着重新学习和快速适应。就拿做军械员来说,刘佳玮是个彻彻底底的外行。为了达到“一口清”的要求,他就利用休息时间,每天泡在弹药库里,熟悉各种武器弹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做到蒙上眼睛,随机拿起一种武器弹药,就能立马说出它们的型号、规格、作用等。
“这是部队领导和战友对我能力的认可,我要对得起他们的这份信任。”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刘佳玮无论在什么岗位,宁愿自己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多吃点苦,也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他的踏实认真、严于律己的品格刷新了不少战友对大学生兵的认知,在雪域边关打响了上海大学生兵的金字招牌。由于表现突出,他在中印边境面对着鲜红的界碑和党旗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脱下军装,刘佳玮没有丢弃军人的优秀品质和意志。他把部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带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
退伍回校重拾学生的身份,刘佳玮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学习问题。“2年时间没有摸过书本,经常赶不上课程进度。”这让刘佳玮有点灰心,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但他特别推崇部队里的一句话——少说多做,最重要的是做好当下的事情。他凭着部队磨练出来的一股子不怕苦的干劲,利用别的同学休息娱乐时间抓紧时间学习,终于在学业上稳打稳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至今,刘佳玮仍然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习惯:床铺上的被子叠得四四方方、有棱有角,书桌、衣橱上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作息时间规律。自律已经变成了他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用行动诠释价值
在完成本职学业的同时,刘佳玮秉持“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的理念,努力发挥一名退伍大学生战士的光和热。“能以自身的行动给周围带来一点积极的改变,以自己的实践为社会、为身边的同学做一些事情,我觉得我就没有辜负部队的培养,没有愧对‘党员’这两个字。”
大学的3个暑假,刘佳玮都没有在家过过。他选择赴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点亮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将修身报国的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大山里的孩子们;选择重走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缅怀革命先烈,寻访健在的老红军,亲身去感受、聆听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选择承受考研的孤独和煎熬,重复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把每天的复习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最终考取了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为复学后党支部里仅有的4名党员之一,刘佳玮主动承担起党支部建设的重任。他是几十名同学的入党介绍人,严格按照规定,定期了解被推荐人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每季度谈话记录都是他与被推荐人逐个深入谈话后,一字一句地记录上去的。他参与策划的“四进四信”系列党支部活动还获评学校学生党支部“优秀组织生活”。
刘佳玮还主动当起了学校的征兵宣传员,通过“爱国讲堂”、征兵宣讲、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累计和6000余人分享他从军报国之旅,激发大家的爱国之情。根据他在军营所经历或感受到的真实故事而改编的大型军旅题材话剧《金珠玛米》,让不少观看过的同学深受感动并切身感受到卫国戍边的男儿本色和军人的威严。“刘佳玮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就像磁石一样。”现在在部队服役的艺术学院学生李方杰说。像李方杰一样,在刘佳玮的影响和带动下,先后有23人携笔从戎。“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去体会部队淬铁成钢的魅力。所有的这些工作,我想只是一名退伍大学生战士的本职而已。”刘佳玮说。
从校园到军营,再从军营到校园,拥有大学生和军人双重身份让刘佳玮深知,青春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家国和边疆。“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的授予,既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的鞭策。” 他觉得称号是一时的,但真正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是一辈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