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班主任”,实至名归还是名不副实?

10.09.2015  12:39

      自2014年9月,“最强班主任”上任已一年有余,胡寿根校长提出的“我们所要追求的不是教授、副教授担任班主任的轰动效应,而要切实发挥他们对新生的学术引航和人生引领作用”的要求犹在耳畔。一个学年下来,最强班主任是名副其实还是徒有名号,也许一年来的“业绩”最能说明问题。

      其实最初提出请学院所有领导、专业负责人和学术领军人才担任新生班主任的构想时,学院领导也是心存疑虑。认识上的统一是一方面,关键这些学术“大牛”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新生身上。令人欣慰的是,每位入选“最强阵容”的班主任都表示,做好精品本科,就要先从做好“精品班主任”开始。作为教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自觉把“教授上讲台”的要求延伸到课堂外、宿舍里,这也是以实际行动落实学校精品本科战略。教授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确实收到了一些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效果。

 

2015级生医1班班主任:东方学者刘宝林

 

2015级生医7班班主任:东方学者宋成利

   

      开展专业指导: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边缘和交叉,是这门学科的显著特点,也是它能在理工大学这片工程学科沃土上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解释清楚生物医学工程是研究什么的,学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后出去能做什么,就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有位14级新生在入学后第一次班会上就吐槽:“生物医学工程?听起来像研究微生物的”。

 

班主任开展专业教育


      后来随机调查下来,还真有不少同学在高三填报志愿时是冲着专业名称里的“生物”而来;也有不少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就想转到机械、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就读。但当这些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搞清楚生物医学工程是干什么的,就主动放弃了转专业的念头。因为生物医学工程就是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材料、光学、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知识来研发用于医学领域的仪器设备的交叉学科,既涉及到硬件也涉及到软件。而这些学术大牛的学科背景、学术经历本身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2014级生物医学工程3班班主任、学院副院长葛斌副教授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出身,7班班主任、“东方学者”宋成利教授本科学的是工程机械,5班班主任、学院医学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郑建立副教授则是学医出身,后又在复旦大学拿了计算机方面的博士学位。这些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专家教授的言传身教和学识魅力本身就是很好的专业教育的资源。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在专业方向上的困惑和迷茫逐渐消除了。

      进行学术引导:
      很多班主任不仅在科研上颇有建树,也担任了很多学术兼职,在其所在的学术“圈子”里有很有影响,也有很多资源。如学院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喻洪流教授,不仅作为主要负责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康复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首席专家与主持人完成上海市《康复器械技术路线图》、民政部《国际康复器具产业发展状况及经验研究》等政府委托咨询报告,还在中国发起并共同主办了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康复工程会议——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共同发起并组织了我国首届国际康复医学工程大会。他所带班级的学生也是近水楼台,在2014年9月入学后不久就有幸参加了喻老师参与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上海)康复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并与大会主席面对面对话。这无疑对刚刚踏入专业领域的学子们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今年9月,趁着“2015年中国(上海)国际康复辅助器具博览会”在申城举办的机会,喻老师所带的2015级同学又趁着军训的间隙去大开眼界了。

 

班主任与入学新生交流


      制药工程2班班主任、学院制药技术与设备研究所所长陈岚副教授则另辟蹊径,开展对学生的学术引导。陈老师曾长期在国外访学,回到学院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协助学院领导处理国际交流事务,因此也就特别留心这些国际学术资源,并且“为生所用”。在她的精心安排下,来自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南非等知名高校和跨国企业的专家学者为年轻学子讲授最前沿的学术进展和科技成就,学生们直呼“很过瘾”。而更多的班主任则把学术引导带入日常的教学科研,一方面,从去年9月到11月,每位班主任作为专业负责人都以讲座形式上了一门《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尽管总共下来也就1个学分,但每位班主任都凝聚了多年的教学智慧、吸纳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也让同学们非常受用。有同学说,这些认知实践课程让我们“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了一起,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另一方面,班主任们积极鼓励新生在低年级就进实验室、进创新团队,跟着老师和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学的专业是这么有趣。

      培养创新能力:
      创业人人未必成,创新人人皆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专业教育的应有之义,理工大学更是把“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定位。而组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无疑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早在2013年,学院就组建了以专业带头人、实验中心骨干为主力的科技竞赛导师团,以指导学院各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和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在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学院“微创励志创新基金”项目、“健康伴我行”科技文化创新项目等申报中,导师团成员也都积极发挥了指导作用。

 

生医10班组织学生开展学术引导活动


      在以往,导师团的作用主要辐射到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专业带头人担任班主任后,自然把这个“副业”也引入了低年级。就在大一新生申请转专业的当口,在食品科学与工程2班班主任王欣副教授的“鼓动”下,班里不少同学先后参加了学院主办的“益海嘉里杯”、“欣和杯”食品创意大赛,让这些之前没有深入接触食品专业的同学第一次了解食品的研发和制作也可以这么有创意,不仅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能力,也坚定了专业学习的意愿。不仅是食品专业,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班主任们也在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关注和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上海市机械工程创新设计大赛和上海康复技术与产品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竞赛并屡获大奖。在去年学院一支研究生团队代表学校摘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的激励下,有3支本科生团队参加了2015年4月学校组织的“挑战杯”校内选拔赛并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其中一支队伍在6月份的上海市决赛中获得二等奖。这坚定了专业负责人“创新教育从低年级抓起”的信念。

      注重班级建设:
      所谓班主任,顾名思义就是既要关心学生学习,也要关心学生思想,关心班级建设。组织召开班会、指导班委选举,这些已是常规动作。作为班主任,学院院长和书记都多次参加所带班级组织的学生集体生日会和外出踏青活动;其他班主任也都经常参加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以及各班与学院教工党支部的结对活动,有的班主任还会把自己的好书带到班里传阅,并与同学们分享读书体会,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凝聚班级、净化班风的作用。特别是2015年4月,重选专业报名开始以来,每位班主任都深入班级和宿舍,与计划转专业的同学谈心。谈心的目的并不是说一定要把这些同学留在学院,而是以自己深厚的人生积淀和丰富的专业经历帮他们分析转专业的利与弊,帮助他们认清自身优势,做好职业规划。在班主任们的细致工作下,一些准备随大流去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念头。生物医学工程2班一位同学如是说,本来想转学计算机的,但听了班主任的几次介绍,我对生物医学工程这一“能够直接或间接挽救人们生命的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定要好好学下去。

 

班主任主持第一次班会


      在这些“牛导”的引领下,2014级学生学习主动性远超以往,并且在生源素质并不占优的情况(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一直低于光电、能动等热门专业),第一学期无论是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在基础学院所有7个专业大类里都取得了最好成绩:医食大类学生全部课程总平均分位列基础学院第一,有些班级甚至出现绩点3.5的同学都拿不到奖学金的情况。与此同时,“牛导”们的努力还取得了一个“副产品”:作为每学年末重选专业时学生转出“重灾区”的学院,今年转到其他学院的学生少了。以往,因为专业认知度不高、毕业生起薪低等原因,医食学院每年申请并最终转到其他学院的学生都很多。仅以2014年为例,最初申请转到其他学院的有93人,最终实际转出56人。而今年申请人数就减少了近一半,为51人,最后有40人转到其他学院,是历年来转出人数最少的一次。

 

班主任们给2015级新生开班会

 

      当然,这样并不全然是要把好学生留在自己学院,而是为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大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交叉学科积蓄力量、储备人才。毕竟,不像能源动力、机械工程、化学物理这些传统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在上世纪50年代才刚刚兴起,早期还以“医学与生物工程”的名称出现过,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才定名。但由于这门学科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且这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高新技术有天然的黏性,它的发展过程本身就与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分子化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等世界高技术密切相关;现在,航天和军工技术民用转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最先应用到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因此它不仅是一门需要重点建设的学科,也能带动光电、机械、材料等周边学科的发展。可喜的是,鉴于这门学科本身的迅猛发展及其与国家健康产业高度的关联性,学校已经频频动作,先后制定医疗器械学科领域发展规划,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共建上海国际医疗器械研究院,建设上海理工大学医疗与康复器械研究院(实体),与微创医疗、上海联影、深圳迈瑞等业界“大佬”共同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等。
      2015年,几乎由原班人马组成的最强班主任阵容再次出现在学院2015级400位本科新生面前。所不同的是,两位已调任学校重要职能部门的教授继续担任新生班主任。他们都表示,虽然工作更繁忙了,但只要学生需要、学院需要,我们义不容辞。
      最强班主任大有可为,生物医学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未来可期。

 

供稿:医食学院 张炜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