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亮点频现
一、制定职业教育规划,做好顶层设计。2013年上半年,本市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研制工作。《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从两个维度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立足行业门类,按专业大类确定现代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结构及培养模式;二是立足各级职业教育的内部关系与外部环境等视角,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总体构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确定今后一个时期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层次,二是推动衔接发展,建立职业教育内部贯通的学历体系;三是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服务全体劳动者的终身发展。
二、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2010年启动试点,选择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社会需求量较大且就业较为稳定的专业开展贯通培养,试点范围目前已逐步扩大至中职、独立设置的高职、本科院校下设的高职学院。目前,贯通培养涉及90个专业点,年度招生计划近5000余名。2015年又将新增15个试点专业点。
三、启动“中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试点。在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基础上,2014年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2015年将新增13个试点专业。
四、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融合。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在本市部分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立交桥学分银行模式的研究与试点。学生在中职学校可以修读开放大学课程及学分,并可在升入开放大学后进行学分的累积。重点研究了会计、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方向)、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数控技术应用5个试点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课程衔接的模式与实施、技能认定的范畴、学分认定的方法与权限等。
五、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教集团是以专业为纽带,以一所或几所职业院校为核心,或以区域为单位,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参与,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为目的,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非独立法人组织。职教集团的校企之间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共同打造就业平台,发挥了重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目前全市已成立现代护理、交通物流、商贸、电子信息、旅游、建筑、现代农业、化工、出版等九个行业职教集团,以及嘉定、徐汇等十二个区域职教集团。各职教集团共有来自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中高职院校的成员单位800多家。集团中的企业累计接受职校教师实践锻炼2000多人次,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约30万人次,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培养”近万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4万余人次。
六、开展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2012年率先在本市10所中职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5类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开展。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试点过程中,技能鉴定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校的课程制定、学业评价,充分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的学业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技能鉴定考核,建立两者融通的机制;二是将技能考核的考点以及职业行为规范等要素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今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3个专业、31个专业点,27所试点学校。目前27个试点学校已编制完成13个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其中43门课程的考核方案已通过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专家论证,首批10门双证融通课程已顺利完成考核工作,平均合格率达到91.5%,参加考核的学生操作动作更加规范,基本功更加扎实,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七、开发并实施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制药技术等52个专业的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国际水平在课程理念、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职业资格证书、开发技术、开发团队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体现。在文本开发的基础上,选择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市商业学校等12所学校在制药技术、国际商务等专业试点实施,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水平接轨。
八、2014年开展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共收到272项参评成果,通过会议评审、汇报答辩、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和公示等环节,共评审出上海市10项特等奖、40项一等奖和80项二等奖。同时在特等奖和一等奖中遴选了18项成果,推荐到教育部参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最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
九、实训中心建设。目前本市共建成93个遍及城乡、布局合理、覆盖主要产业、惠及广大市民的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推动实训中心积极创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2012年起全市开展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公共性、服务性、开放性”功能,在满足学校教学和实训需要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上海产业升级、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引导开放实训中心不断提升自身能级,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先后有5个创新实训中心、3个智慧教室立项建设试点,不断满足新形势对教学改革的要求。
十、扎实推进示范校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2010年至今,全市已有18所中职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首批6所学校通过验收。2013年又颁布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计划》,立项24所学校,推动中职校向特色和品牌发展,引导学校走改革创新、特色发展之路。旨在引导一批学校紧密结合上海实际,以创新改革、特色办学为主旋律,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在提高校长领导力,促进职业教育学校改革创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聚焦专业群建设,深入实施学校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有新突破;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多样化办学改革,提升学校服务社会水平六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十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形成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中职师资培训网络。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先后资助1000多名来自生产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聘兼职教师,将企业先进生产技术和理念带入职教课堂。从2011年到2014年,上海市教委共派出近300名中职学校的教师赴德国、芬兰、澳大利亚进行海外研修,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名校长、名教师。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旨在通过组织教师在企业一线实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帮助中职教师学习所教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增进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了解,并结合企业实践改进实践教学。
十二、民族教育辐射西部。对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举办新疆、西藏、青海内地中职班,与贵州、云南、重庆、湖北等地区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等对口支援工作。自2010年起,承担教育部对口支援藏区招生计划,共有5所中职校参与了对口支援工作,共计招收藏区学生527人。2011年起,来自新疆的1000余名学生在上海的三所中职学校学习生活。2014年成立“上海喀什民族职业教育联盟”,联合上海援疆指挥部、喀什地区教育局、人社局、新疆和上海企业等单位,开展民族班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职业指导工作。首届新疆内职班毕业生“双证”率为100%,就业率为99%。
十三、职业体验日。举办主题为“体验职业 发现自己启迪未来”的职业体验日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主动“走进一所学校、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通过体验,让学生找到职业乐趣,预览职业前景,了解职业内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十四、开展“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系列活动,上海市“星光计划”大赛迄今已举办五届。多年来,“星光计划”成为集比赛、学生文化活动、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涌现出一大批金牌教师、金牌学生,成为展示上海职业教育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制度性活动,成为上海职业教育的品牌和骄傲。本市中职代表队参加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直名列前茅。
十五、开展中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先后成立了中职“星光”学生合唱团、学生记者团、中职生篮球队等学生团体。创建了5所上海市中职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举行校园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开展“走进上图”“走进艺术宫”“走进大剧院”等学生“走进经典”系列活动,组织中职学生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专场演出,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十六、发布中职毕业生就业公告,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2014年发布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十年回顾,为社会各界了解本市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评价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营造良好环境。10年来中职学校总计毕业生50余万,年均5万多,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14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93%,毕业生深受企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