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医院除了医生护士还需要“第三种人”
医院医疗仪器和设备一旦坏了真是性命交关,医生和护士都无法完成快修和维保。前天,事关“临床工程师”的议题被摆上台面——首次来华的亚洲临床工学论坛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幕,专家呼吁:国内医疗机构尽快建立起一支“临床工程师”队伍,因为医院里治病救人的,除了医护人员,还需要这“第三种人”。
美国日本已有认证体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大批高技术含量的新型医疗器械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无论诊断和治疗都越发倚重工学装备与相应人才。上世纪70年代初,欧美许多国家就指出“医院里也要有工程师”的重要性,并于1975年前后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
记者获悉,目前国际上关于临床工程师认证的体系主要有两个:一是欧美体系,二是日本体系。目前在我国已有机构开展关于欧美体系的国际临床工程师认证工作,但为全英文考试。
在美国,绝大多数医院设立了“临床工程部门”,参加医院设备的规划和论证,购置中的选型和谈判,到货的安装、调试、验收、索赔,以及使用中的操作指导等;他们甚至根据临床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设计、改进、更新和研制,将新技术新成果转入临床服务。同时,他们提供院内技术监督,参与医疗事故调查,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等。自2002年开始,全美统一由美国临床工程学会(ACCE)负责,对所有临床工程师和临床工程技师进行上岗资格认证。
日本临床工学技士会会长川崎忠行教授在论坛上表示,“日本临床工学技士”已步入成熟期。根据《临床工学技士法》,日本建立了临床工学技士的国家资格考试制度,并在全国医院中设置了“临床工学技士”职位。
国内尚处零星分散状态
“在中国,临床工程师实际上还没有产生,但各方均在推动这一进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王广志表示。
而在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传承发展处处长张怀琼看来,国内临床工程师并非没有,只是处于一种不成系统的零星分散状态。他早年曾在沪上某医院发现,该医院从医疗装备采购开始的全流程,不是只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在操作,这些装备的维修和保养也不只是由第三方厂商来提供,而是有一个团队专人负责,他们甚至可以根据医院特色和病人需求对装备做出一些小改进。但从普遍意义上讲,我国医疗机构确实没有相关的部门建制与队伍保障。
总体而言,我国临床工程师队伍素质仍偏低,在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有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医疗系统中的临床工程师大多为非专业人员,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凤毛麟角,甚至很多医院采用电工、技工等转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难有较大专业发展,因此大多数医院设备科的工作只停留在设备安装验收、故障维修及报损评估等,缺乏对设备购置前的考察评估、使用中安全性有效性的管控,而维修保养中的事前维修及主动维修均力度不够。
多地开展人才评价考试
目前,我国多个省区开设了面向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卫生人才评价考试,但在国家职业分类中没有这个种类。今夏,首届临床医学注册工程师资质认证技能考试在苏州举行,由三方联合发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工程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工程师分会,开始面向全国开展认证考试。
针对“传统医学与发展中的亚洲临床工程”这一主题,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表示,事实上中医诊疗设备几十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中医临床工程师缺乏,严重制约了现代化中医诊疗设备在临床中应用。王广志认为,应进一步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实施符合国情的临床工程师工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使临床工程师成为一个规范的正式职业,这对提高我国临床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