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生态化、现代化”, 上海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之道
上海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范例系列报道❷
为稳定上海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相关部门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的总目标,选择相对集中连片的粮田,划定并建设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推广科学先进适用技术等措施,努力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高效、生态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现场】
万亩高标准粮田如何建成?
每一幢农民的住房守望着几片大小不一的田块,这人们印象中大多数农村的景象记忆,而松江区小昆山镇却给记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驱车行驶在小昆山镇的乡村小路上,举目所见的农田范围内竟看不到一幢农民住房,取而代之的便是成片成片似草原般辽阔的粮田。可以想象,农忙季节,在整齐划一、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现代化机械在高效率地工作着,湛蓝的天空,绿油油的农田,一条条亮丽的景观河道分布其中,好一幅现代都市新农村画卷。
“2008年,小昆山镇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发展改革小城镇试点镇’,2011年9月小城镇试点实质性启动。这几年通过整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拆除16800亩区域内的184个自然村落3263户农民房屋,搬迁企业182户,拆除总面积129万平方米,复垦宅基地和企业占地2356亩,初步形成了12690亩成方连片的粮食生产区。”小昆山镇农办主任秦吾君向记者叙述了这万亩粮田的由来。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连片的“万亩”便足以令人惊讶,而小昆山镇要打造的不仅仅是面积逾万亩,更是一个以高标准为建设目标的粮食功能生产区。何谓高标准?秦吾君将一份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展现到记者面前。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便是“5.78亿”这组数字。方案指出,在初步形成万亩粮田的基础上,小昆山还将实施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始至2017年末将总投资5.78亿资金用于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林网和河道防护林,以及水利设施三大项目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着重于土地平整,田间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和仓库晒场升级,新增现代化灌溉泵站,地下渠道、村砌明渠和倒虹吸等,同时补充大、小田块水泥道路,升级标准道路和配套桥梁,确保灌溉保证率100%,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7,实现田间除涝标准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面雨量在24小时内基本排除,农田除渍标准地下水位控制在地面0.6米以下,农田排涝设施规范化管理达到100%,初步形成农田灌溉设施长效机制。
“小昆山万亩高标准粮田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建设用地减量化为农业发展腾出空间;二是完善农林水设施建设;三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着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松江区农委调研员范文弟认为,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现代化大农业转型是大势所趋。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进而形成万亩粮田生产区,随着农林水设施建设的推进,小昆山镇已然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高速通道”。
【访谈】
“三三制”茬口轮作妙在何处?
“三三制”是上海市松江区秋播计划的布局形式。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三三制”秋播计划,二麦播种面积约占三分之一,绿肥种植面积约三分之一,稻田深翻面积约三分之一。2009年以来,松江区坚持“三三制”茬口轮作模式,走出了一条改善粮田质量,提高水稻产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记者:松江为什么会实行“三三制”茬口轮作模式?
范文弟:首先,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三三制”这个概念。农业是有生命力的产业,而生命是有规律的,当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违背了科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为了解决突出的供需矛盾,忽略了对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的保护,长年累月的高强度生产必然少不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必然会对土质造成破坏。而种植绿肥和深翻稻田相对于种植二麦,能够使稻田得到休养,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土壤肥力得到提升,促进单季晚稻的增产。稻田三年实现一次轮茬,在改良后的土壤上种植二麦,又能促进二麦产量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增产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增产。
记者:推行“三三制”后,有哪些成效?
范文弟:我们用数据说话,一是减少化肥量。不种二麦的情况下,当季每公顷减少化肥折合纯氮绿肥茬为202.5kg,深翻茬为310.5kg。二是减少农药用量。不种二麦而种植绿肥或深翻,也就不需要使用农药。数据显示,绿肥茬或深翻茬每公顷减少农药纯量1620.0g。此外,由于每个家庭农场在三秋期间各自实行种植二麦、绿肥和深翻各三分之一面积,三年一次轮茬的模式,而绿肥或深翻茬口的水稻成熟较早,因此,通过先收割即将种麦的水稻、后收割种绿肥和深翻的水稻,不但能适时播种二麦,为二麦实现足穗高产奠定基础,而且缓解了农忙期间机械和劳力紧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松江区推行“三三制”后,水稻单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记者:松江是如何发挥“三三制”作用的?
范文弟:“三三制”要充分发挥作用:一是以家庭农场为单位,落实“三三制”茬口,拉长播种阶段作业时间,家庭农场在不请帮工或少请帮工的条件下,依靠家庭劳力完成收种任务。二是三年茬口必须轮作一次,真正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三是不同的茬口搞好水稻品种合理搭配。水稻安排早中熟品种占三分之二、晚熟品种占三分之一,即绿肥茬口水稻安排种植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松1018”(松早香1号),不但实现优质大米生产,而且出茬早有利麦子实现早播高产。“松早香1号”品种后茬种植绿叶菜,确保冬季蔬菜供应。深翻茬口水稻安排种植生育期相对较长的“秀水134”品种,发挥品种增产潜力,后茬种植绿肥。二麦茬口安排种植生育期相对较短的“秀水114”品种,发挥品种分蘖势强、灌浆快、足穗高产优势,后茬冬季深翻。
【科技】
农业物联网技术怎样运用?
GPS自动导航系统、激光平田系统、GPS平田系统……这看似高端的名词听上去是否有些陌生?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崇明农场作为本市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却将这些先进技术大规模应用。
近年来,光明米业长江基地建设了“农机自动指挥综合调度系统”,有效提高了农机智能化、精准化作业水平,为高产农艺栽培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记者了解到,自2007年开始,长江基地以“水稻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为研究起点,并紧接着完成了“精准农业技术集成”、“精准农业装备引进消化”、“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等一系列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为内容的科技创新课题,推动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
2013年光明米业崇明基地启动了水稻“产加销”全程物联网技术应用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目前已建立了稻田田间环境因子自动化采集及传输系统、远程高清监控、智能仓储及出入库信息化管理、水稻高产栽培专家诊断系统、产品质量追溯等系统开发与串接,建立了300亩水稻自动化灌溉区域,搭建了水稻产加销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
据悉,物联网技术在粮食作物“产加销”中的应用及示范,可提高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提升生产效率。因此,企业平均每亩可减少60元管理成本,其中减少生产管理成本5%(30元/亩),降低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5%(15元/亩),产量提高2%(15元/亩)。10万亩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管理成本600万元。
【手记】
松江模式能否复制?
在松江,无论是小昆山的万亩高标准粮田,还是推行“三三制”茬口轮作模式,都有着共同的经营主体,也就是家庭农场。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松江家庭农场之所以能够健康快速发展,跟该地区土流流转程度高有很大关系。
从2004年开始,松江区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农户和村委会签订统一的《土地流转委托书》。2009年,松江区对农民土地承包权予以进一步确认后,农民手中的土地更加彻底地流转到村集体。到2011年12月底,松江区土流转面积25.1万亩,全区99.4%的土地已经集中到村集体,为推行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扫清了障碍。“如今农民个人之间的土地流转价格水涨船高,主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鼓励农户成立家庭农场,每亩地的补贴将是一笔巨大的资金。这也是导致其他郊区家庭农场推广难的重要原因。”此外,松江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原则的同时,将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即小农户把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再挑选合适的人选来规模化经营,同时制订严格的家庭农场准入与淘汰机制,这样一来“三三制”茬口轮作模式的推行自然也就有了执行力。
虽然复制松江模式并不一定强求千篇一律,但松江的探索和实践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本。只要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适度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就有成长的“土壤”。无论是从经营规模、准入制度,还是从生产组织形式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上看,松江模式的创新经验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案例
A 松江小昆山万亩高标准设施粮田
小昆山镇万亩粮田建设重在与全国小城镇综合试点建设相协调,整体规划,农林水联动推进,体现现代农业生产布局和设施装备,展现农村自然生态格局和乡村风貌。总规划区域面积1.68万亩,其中农田面积1.3万亩。
规划目标:良种覆盖率100%,秸杆利用率95%;灌溉保证率100%,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7,田间除涝标准20年一遇降雨量在24小时内基本排除,农田除渍标准地下水位控制在地面0.6米以下;田间林网占地率达到10%,河网造林覆盖率达到80%;田间骨干道路(机耕路)路面宽度4.0~6.0米;农田排涝设施规范化管理达到100%。
规划建设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仓库、晒场(操作场)等;林业方面,道路绿化、河岸绿化、镇域边界林带等;水利方面,河道的新开和疏拓、土地平整、地下渠道新建、明渠衬砌,灌溉设施和水泥道路建设等。
规划的主要特点:一是在粮食种植区,将在建和待建的区块调整为大田块,长度250米左右,宽度35~40米,适以应现代大型农业机械作业。二是依托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松林公司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规划新增6处现代种养结合场,以生猪粪便为绿色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推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三是在粮食种植区域内建设一处现代化农田水利示范方,规划面积354亩,通过传感、通信、网络、控制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实施气象监测、水位监测、水质监测、水量监测、墒情监测、灾情监测,实行节水节能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探索实现农田水利信息化和农田管理现代化。四是丰富林带、水系功能,建设生态廊道。林带布局在“三横二纵”区域主干道和田间支道,以及水系上,形成网络体系,达到防风减灾、美化区域环境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的目的,廊道也为步道,既为防风防灾,也是健身跑道,也成一道郊野景观风景线。水系是以现状河道为基础,结合田块安排确定河道布局,满足区域农田的灌溉和排水需求。
B 松江区粮食生产“三三轮作制”模式
2009年秋,为了营造“世博会”蓝天白云的环境,松江区开始探索“三三制”茬口轮作技术,秋播减少二麦种植面积,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其主要经验与做法如下:
1.“三三制”茬口安排。家庭农场秋播原则上以二麦、绿肥、深翻各占三分之一面积为宜,做到三年一次轮茬:即二麦种植面积占三分之一,绿肥面积占三分之一,稻田深翻面积占三分之一。
2.连片种植。在村统一组织协调下,以家庭农场为单位,按照种植二麦、绿肥和深翻各占三分之一面积和各茬口连片种植的原则搞好秋播茬口安排。对同一区域内家庭农场秋播茬口要相对集中连片,避免“乱茬”影响绿肥和深翻茬水稻适时早播。
3.轮茬种植。家庭农场秋播按照二麦、绿肥、深翻各三分之一布局,实现三年一次轮作换茬,即上年种植二麦的田块,今年秋播种植绿肥;上年种植绿肥的田块,今年秋播种植二麦或冬季深翻;上年实行冬季深翻的田块,今年秋播种植二麦或绿肥。
4.品种搭配。主要注重早中晚熟水稻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秀水114”全生育期152天左右,分蘖势较强,成熟早,产量较高。“秀水134”生育期比“秀水114”长2-3天,分蘖势比“秀水114”差,茎秆粗壮,灌浆慢,产量潜力大。因此,在茬口品种搭配上,绿肥和深翻茬口以种植“秀水134”为主,满足全生育,夺取高产;二麦茬口以种植“秀水114”为主,发挥分蘖较强优势,实现足穗高产。有大米销售能力的家庭农场,适当种植“松早香1号”早熟品种,安排在绿肥茬口,“国庆稻”收获后种植青菜,确保冬季绿叶菜供应。
5.茬口与稻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种植二麦、绿肥和深翻“三三制”茬口模式后,只有合理应用不同茬口,落实稻麦配套栽培技术,才能缓解收种阶段机械和劳力紧张的矛盾,实现稻麦丰产丰收。一是二麦生产。绿肥和深翻茬口的水稻由于播种较早,成熟相应提早,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成熟收割。因此,二麦种植应安排在绿肥或深翻茬口的水稻,在11月15日前完成播种任务,采用套播免耕技术。所以先收割种植二麦的水稻,其次收割种植绿肥的水稻,最后收割冬季深翻的水稻,不但缓解机械和劳力紧张的矛盾,水稻实现“养谷老”,二麦达到适时播种争足穗大穗高产。二是水稻生产。绿肥和冬季深翻茬口及早耕翻上水,以机直播为主,种植水稻品种“秀水134”,在“梅雨”前播种有利一播全苗。二麦茬口则发挥现有插秧机作用,尽可能多应用机插秧,提高抗灾能力和满足生育期实现高产。
C 光明集团崇明农场粮食生产功能区
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崇明农场作为本市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近年来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不断夯实基础能力建设,以打造连片高产示范带为载体,推行精细化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形成了一套稻麦规模化高产优质种植模式,发挥了光明现代农业展示、引领及示范带动效应。
光明米业崇明农场总计面积8.2万亩,连片分布在光明米业崇明基地核心粮源基地,由东向西包括前进、长江、东风、长征、红星、新海等作业区域。区域基本实现了粮田基础设施全覆盖,农田布局合理,灌排体系完善;具有粮食生产规模化优势,农机作业率达到90%以上。
光明米业崇明农场一直是上海市重要粮源基地,常年为稻麦两熟。近年来为深化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积极拓展粮食种子产业发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此外,农场还不断调优区域种植结构,在保障稳粮增收基础上,践行绿色发展方针,实行秸秆全量还田,绿肥休耕养地,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确保其可持续产出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崇明农场已经诞生了“瀛丰五斗”、“自然之子”、“露珠”、“金润香”等优质品牌大米,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崇明农场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很早就组建了以中青年专业人才为生力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为上海市现代农业的重要展示窗口,崇明农场多年来一直承担农业部、上海市粮食高产创建任务,并连年荣获市级高产创建示范方评比一等奖。2015年二麦高产示范方获得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水稻高产示范方获得1个一等奖。此外,崇明农场粮食生产基地还承担过多项农业部和上海市农委的科技兴农重点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稻麦新品种7个。
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光明米业崇明基地积极履行社会职能,发挥行业引领与示范带动效应。结合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2015年向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区推广高产、优质稻麦种子3万余吨,并通过与上海市郊的结对共建活动,输出优质良种及先进栽培模式。通过“良种良法”输出,2015年累计推广良种播种面积20万余亩,实现增产5000余吨,使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
记者 杨清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