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铁数据”夯实环境保护的基石——本市环境监测中心深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3.09.2016  11:00

夏日炎炎,电厂烟道旁的温度直逼60℃,被汗水浸透衣服的监测人员正在专注地采集样品;车流滚滚的市区交通主干道边,手持仪器的监测人员正在检测刺鼻的机动车尾气……
他们是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队伍,他们以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为着眼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取得一个又一个科学准确的“铁数据”,不断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与基石。



坚守信念,执著献身环境监测工作
      “以环境监测数据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宜居。”这是本市环境监测人的奋斗追求。历经30余年的努力,上海的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4月,“全国先进工作者周亚康环境监测工作室”被市级机关正式命名授牌,标志着上海环境监测工作迈入精准发力、规范引领的全新阶段。
有得有失看信念,是成是败看坚持。”全国先进工作者、市环境监测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周亚康如是说。他大学毕业后,从实验室最基础的工作“摇瓶子”开始,一直做到成为环境监测有机物分析科研团队的领衔人。这中间,尽管周亚康也经历过专业调整的考验,还面临过一些环保企业和第三方实验室高薪聘请的诱惑,但是他始终坚持信念,矢志环保监测事业,三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以一名普通技术员的身份工作在环境监测一线,让一个个污染物“原凶”露出真相,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资深专家。
      年轻党员周守毅自2007年硕士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环境监测分析岗位,凭借着近10年里在实践中磨练出的过硬分析技术,多次参加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标准样品协作定值和能力验证考核比武,迄今为止,数据全部合格。作为青年技术骨干,周守毅挑起数个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的重任,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日益进取,已经成长为市级机关青年岗位能手。周守毅说,他只是单位众多优秀年轻党员代表之一,在周亚康老师的执着信念和坚守精神的激励下,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一批年轻人正矢志不渝,奋勇向前。
      去年,本市PM2.5源解析谱图正式发布,详细揭示了上海PM2.5的“病灶”,使得上海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一成果离不开市监测中心优秀党员段玉森的努力。
      按段玉森自己的说法,“有了信念和追求,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业绩都可以创造。”作为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首席预报员,节假日值班是常事,遇到秋冬季节污染频发时期更是神经紧绷,然而他一做就是十年,每一次都是力求精准、精益求精。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空气污染的关注持续升温,环境空气监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新的挑战一波接一波,PM2.5监测、空气质量数据实时发布、PM2.5预报等等,都离不开段玉森的艰辛工作。“十年磨一剑”,段玉森和大气监测团队的年轻人一起完成多项国家、部级和市级的重大科研项目,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及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并获得环保部环境科学技术二等奖。


勇于奉献,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环境监测工作艰苦而单调,经常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战严寒、斗酷暑,整日和冰冷的仪器“打交道”,和枯燥的数据“较真儿”。选择了环境监测,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
      今年4月22日,江苏省靖江市境内江苏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危化品储存罐发生大火。当晚20时10分,市环境监测中心接到上级指令:迅速支援靖江火灾事故现场,保障上海水源地水质安全。市环境监测中心闻令而动,兵分两路火速投入火灾现场和本市水源地的应急监测工作。
监测中心党委副书记刘娟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家,正准备端碗吃晚饭,接到应急电话后,拎起还没来得及收拾的背包便直奔监测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周亚康出门时不仅准备好个人应急物品,还通知年轻同志针对此次火灾特点尽快做好相应的准备事项;第四党支部孙毅同志正和妻儿在外度周末,接到应急通知后,忙把儿子交给妻子,拦了辆出租车立即赶往单位……
      监测应急队伍经过一昼夜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任务,用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两学一做”,赢得了环保部的表彰,这也是市环境监测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爬烟囱、下河沟”是监测工作常有的活儿。盛夏的一天深夜,在一家大型钢厂的烟囱监测平台边的烟气排气筒出口,烟道温度高达百度,受其影响,烟气监测平台上的温度达到四十多度。市环境监测中心第二党支部优秀党员宋钊和同事们戴着安全帽和口罩、穿着长袖防护服,每回要在五、六十米高的监测平台上取样3次,耗时3个多小时。长时间高温高空作业,宋钊和同事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他们有时感到是在顶着生理极限完成样品采集任务。但是,当他们看到又一组新的监测数据从自己手中诞生后,顿时精神为之一振,疲倦和劳累似乎也烟消云散,并迅速转入下一个监测任务。
      市环境监测中心党委委员、市级机关优秀党员王向明已坚守环境监测岗位整整25年,在技术岗位和多个管理岗位上工作过。她的体会是:“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最前沿,要经常和臭气、污水、化学品等打交道,有时还要参加急难险重等应急任务。每一个监测数据都是沉甸甸的责任,如果没有吃苦奉献精神,无论如何也干不好。

务实创新,不断攀登监测技术新高峰
      环境监测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强,需要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撑。
      4年前,当国务院正式发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纳入PM2.5指标时,技术配套工作其实还远没有到位。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领军人才、市环保系统优秀党员伏晴艳说,当时标准更新时,针对PM2.5监测,国家并没有相关标准,国外的技术又“水土不服”。
课题研究之初,伏晴艳带队监测时,污染源附近测到的指标居然比环境空气还“干净”;而在预测预报的起步阶段,他们发现国外的理论模型根本不适用。
      没有的仪器,自己设计;监测方法,自己摸索;分析模型,自己优化。
      PM2.5监测技术的研究推动了上海成为全国第一批城市向社会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同时使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发布环境空气质量AQI指数及污染物小时浓度的城市。
      市环境监测中心优秀党员卞清根说:“这是一条逼出来的自主创新道路,当中的难度,外人想象不到。
为了破解大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的谜团,党员伏晴艳、卞清根、王东方等组成核心团队,利用大载荷系留气球垂直观测平台为突破口,开展高空大气监测。
      这个如波音737一般大的气球,要在高空1000米内任一高度稳定悬停,既要完成精细的PM2.5采集,同时,还要保障采集效率,尽可能降低高空气象条件的影响,保障高空供电和数据传输平稳......一项项挑战接踵而至。
      系留气球垂直观测平台项目历时整整两年,联合协助单位近十家,经过上百次的模拟测试,突破相关技术难题数十项,系统实现了高压1700V供电,高空低气压、大风速条件下的PM2.5采集,有效率达到95%以上,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为雾霾污染成因解析、长三角大气预测预报、污染预警和雾霾治理增添了一把新的解密的钥匙。
      2014版源解析结果显示,上海市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平均约为74%。为了摸清“74%”的源头,市环境监测中心多部门联合攻关,开展了固定源、流动源、餐饮源等本地化PM2.5特征源谱测试工作。然而,要准确地捕捉到不同污染源中的PM2.5绝非易事。因为这些污染源大都依靠管道排放,而管道的温度、湿度等比大气环境高数倍,且干扰物质众多,现有的大气环境PM2.5采样系统完全无法适用。
      没有成品,就自己创造。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队长、青年党员裴冰毅然挑起这个重担。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刘启贞等同志一道针对固定源、流动源、餐饮源等污染源,在不同管道中的排放特点,自主设计了三套PM2.5采样系统,实现了不同污染源排放中PM2.5的采样监测,这一技术成果被国家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采用。

真心为民,在实干中力求实效
      以前,本市发布的PM2.5等指标的监测数据,仅来自10个国控点的数据采集,覆盖面和代表性不够,常有市民对着监测人员发问:“我家门口的空气质量,谁能告诉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亲民可信的数据,两年前,青年技术骨干王茜和技术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一套全覆盖的网络化精准监测方案。通过市局批准后,在原先本市10个国控点的基础上科学布局,为每个区县增设2个到3个监测点,布设了一张包括国控点在内的监测点达到50多个的市控网络。从此,上海17个区县陆续推出空气质量日报分区实时发布,监测点的信息离市民的家门更“”了,数据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也更强了。
      为了更好地发挥监测数据的社会效能,今年6月,上海空气质量预报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发布,在为治理雾霾争取提前量同时,为市民们提供了更加准确、精细、人性化的空气质量预报服务。
      今年以来,随着《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出台,市民对水环境质量的关注日益高涨。本市大小河道近26000条段,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为了构筑起本市水环境质量的坚实屏障,市监测中心着力推进本市水环境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真正地做到从“事中监测”到“事前预警”。
      任务落在市环境监测中心党委委员张锦平、第二党支部汤琳、徐庆等同志为团队的水质监测人员的肩上。他们精心谋篇布局,在已建成的43个水质在线实时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之上,兼顾水源地、省界来水、市区主河道、特定功能区等四大模块,设置监测点。联合发改、水务、城投等多部门共同商定,新建的122个水质自动站陆续开工。新的水质自动站不仅能够监测总磷、总氮、氨氮等常规因子,还可对石油类、VOCs、生物毒性、重金属等特征因子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团队骨干徐庆说,新的水质监测网的建成,将能实现区域水环境评估,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判断等,全市水质状况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
      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深入推进,环境监测领域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魏化军介绍:“监测中心的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正自觉践行‘四讲四有’,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各项环境监测的重点任务中,不断夯实环境保护的基石。”(摘自2016年7月27日《解放日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