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我要捍卫这个“非遗”剧种

16.03.2016  09:54

王荔在《王昭君》中饰演王昭君。

  在东艺后台休息室见到王荔,这位80后女孩正对着镜子认真上妆。见到记者,她欠身让座,笑道:“虽然不穿戏服,但一会儿要见观众,还是得庄重些。

  33岁的王荔是武汉汉剧院当家青衣,去年,她以《宇宙锋》一剧成为最年轻的汉剧梅花奖得主。不演出时,王荔几乎都是在各地推广汉剧,进剧场、校园做讲座,还自备解说视频。这次为新编历史剧《王昭君》先期来沪,也是一样。脱下戏服,生活中的她和普通女孩无异。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可能是老师陈伯华过世后,“多了一份对汉剧的责任感,要捍卫这个剧种”。

   闯病房求大师教戏

  王荔出生汉剧世家,父亲演的行当是六外,以说白为主,母亲演的是九夫,就是老旦。但王荔走入戏曲行当,并不顺理成章,“12岁小学毕业时,正好汉剧班招生,老师觉得我是唱戏的料,但父亲不赞成我学戏,觉得念书更有出息。”但最终,王荔成为当年50位学员之一。

  汉剧班对口武汉汉剧院,毕业后自然进了剧院当演员,对20岁不满的王荔来说,生活顺当缺乏波澜,直到她闯入汉剧大师陈伯华的病房。

  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汉剧是皮黄的源头,京剧、川剧等都受过汉剧影响。十几岁就令“戏院人山人海,汉口为之不夜”的陈伯华则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汉剧艺术家。俞振飞曾评价:“京剧二百年,出了个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个陈伯华。

  王荔唤陈伯华“姥姥”,师徒俩感情深厚。王荔清楚地记得,2002年她刚进剧院,第一次排演《宇宙锋》,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初生牛犊的她直闯大师病房,“这是姥姥的代表作,当然得找她教。”病床前,陈伯华让王荔演上一段。她不怯场,但一句没唱完,就被打断了,“听过我的唱片吗?这套CD送给你,先拿回去听吧。”王荔笑道:“姥姥可能觉得这姑娘再也不会来了,没想到隔一天我又出现了。”能成为陈伯华的关门弟子,王荔直说自己“幸运”。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去医院学戏,她的生活就是从家到排练场两点一线。

   下基层传承汉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湖北有近百个汉剧团,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汉剧团。但和很多传统戏曲一样,商品经济和更多娱乐方式的兴起,让戏曲逐渐衰落。记者问王荔,汉剧如今生存状态如何,她答得很直白:“全国汉剧团只剩一个半,武汉汉剧院是唯一完整的那个。因为这是陈伯华大师创办的剧院,她一直撑着我们。

  去年1月30日陈伯华辞世,“顶梁柱不在了,汉剧该怎么办?”王荔说,这时她才明白了老师以前聊天时曾说过的那句话,“要当陈派传人,不仅是要唱好戏那么简单。

  “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只有一个传人的‘独苗’,相比之下,我们传承汉剧的基础和条件要好太多。去年,武汉市艺术学校汉剧班开始重新招生,有40多个小学员,分演员班和乐队班。我们进大学演出,去了武大、华科、华师、湖大等高校,演完戏我再讲解,很多大学生提问很积极。观众不是没兴趣,要考虑如何勾起他们的兴趣。像这次来上海演出《王昭君》,虽然是古代故事,但其实说的是现代人的选择问题,很能激起年轻人共鸣。去年春节,汉剧第一次去美国演出,就是演了两台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的新汉剧《驯悍记》《李尔王》。

  说完这番话,正巧剧院工作人员来催促,王荔在上海的第一次汉剧普及讲座,就要开始了。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