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彧:格局

23.07.2014  17:03

  2012年,资环学院申报了学校辅导员课题《大学人才培养中辅导员开辟第二课堂的探索——院系层面对拔尖本科生培养的一次尝试》。

  这更多的是一次实践与尝试。从院系中,我们遴选了12名本科生,开展了为时一年的培养尝试。这些同学中,有11级女生,她从专业更热门的城市与区域经济系转到她更喜欢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虽然只有大二但已自学了相当多的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课程与软件,同时她兴趣爱好广泛,高中至今一直在打架子鼓。又比如,学员中有这样一名女生,大学报到时她只有14岁,15岁时她获得了国家奖学金,16岁时她当选了学院学生会主席,并赴台湾政治大学交流学习。再比如,这些同学中有一名其貌不扬的男生,他曾沿兰新线从兰州徒步旅行至乌鲁木齐,也曾徒步一次、骑自行车两次游历西藏,从林芝到圣山冈仁波齐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和这样的一群学生在一起,我们阅读了周保松的《走进生命的学问》,领略了新亚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我们邀请了资环学院余柏蒗老师讲授了在内蒙古畜牧业、台风生成与路径研究、美国房地产开发选址中地理信息科学的运用,引导了同学们如何在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中运用地理信息科学,拓展了他们的学术视野。

  也是在培养尝试开展伊始,同学们收到了一篇刊登在《中华读书报》上的文章,题为《马宇歌: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女孩》。

  马宇歌为05级清华本科生,在校四年取得工学、法学双学士,曾担任校播音组组长、大型晚会主持,校1500米、800米长跑冠军;09年毕业之际,她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印度顶尖的尼赫鲁大学,选择了地理学专业继续深造。

  2010年,她独立开展为期两月的印度家用能源调查。同年,她前往牛津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并同时被牛津两个不同的专业录取为博士生。也是在2010年,她成为了全球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一员,参与了能源战略相关的课题的研究。

  在2012年金秋时节,我们的第二课堂延伸到了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校区的总规划设计师是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2012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

  整个象山校区即是一个鲜活的教育场,建筑物外墙的青砖碧瓦来自消逝了的院落老宅;路边不见了郁郁葱葱的向日葵园,犁过的泥土已种下油菜花籽,待到来年春天,金黄一片;走入摄影学院,阳光透过三人高的落地木门,形式感强烈的光影带来摄影的灵感与冲动;不远处,在静静流淌的小河上,一座座石桥将教学建筑与象山相连,这一刻,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在悄然发生。

  行走在园林布局的校园中,休憩于精心安排的一个个公共空间,在感受惬意的精神栖居的同时,同学们也开始反思,当代资本游戏中,建筑师们所追求的“民族形式”在当下城市化过程中正在或将要如何呈现,50年代大屋顶式的跟风模仿会否重现,中国又为何会成了全球建筑师们冒险的乐园?

  而在大学校园中,建筑、环境所形成的教育场会如何影响大学教育的发生与进行?大学建筑、环境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就在思考的不经意间,我们也开始发现,青山绿水的形式与诗意中,我们此行所寻觅和敬仰的,是王澍文人情怀中那独立思考,自由创作的精神实质。

  之所以做这些,只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思考与反思,我们的华东师大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师大学子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每年近四千名的本科生中,我们有“明天小小科学家”,有中国区最年轻的微软网络系统工程师,有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有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和小行星命名权的得主,有国际设计最高竞赛——红点奖的得主,有自幼与季羡林、启功等大师为邻且耳闻目染其风范的文静女生。

  作为一名华东师大的辅导员,我们会为拥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更多地,我们也会思考,华东师大期待着同学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师大的同学们,你们可以、你们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不能是未来的教育家、大师、社会栋梁、社会精英?中国人的千古理想或许就是师大学子的终极关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同样,在这个长远的期待下,也有一个微小的期待,我们期待着同学们能听从内心的召唤,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英姿飒爽的女兵、成为在世界屋脊任教的一名老师,成为一名坚持18年的义务家教队的志愿者,或者去看世界看社会、去最顶级的学术殿堂继续求学,也或者,只是将自己的远在他乡的父母接到你学习、生活的华东师大走一走看一看。这是我们内心的召唤,是我们内心的期待,是我们内心的梦,一个宏大或是渺小的梦。

  如果务实、踏实是优雅师大的精神之一,那么希望这份务实与踏实引领着我们师大人去追寻宏大或渺小的梦,以梦作为我们内心的支撑,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辅导员我们的所思所为,是师大老师、学生应有的气度与胸襟,是师大人应当秉持的对大学、对教育、对人生的态度,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师大人的格局。

  最后,有一句话想与各位分享,你若呼唤那山,那山不来,你就向她走去,希望我们都能找到那座内心深处的山,那座雄伟、淳朴、美丽的山,那个我们魂牵梦绕的 梦出发的地方。

(作者系资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