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昌:画中有魂 作画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
原标题:画中有魂,作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清晨5点,85岁的王元昌已站在自己的画桌前,铺纸、研墨、提笔,一画就是几小时。雨中楼阁,小桥流水,清秀婉丽的江南美景跃然纸上。这是王元昌每天的定时“功课”。
在嘉定区安亭镇,许多人都听说过这个“艺术之家”——王元昌是震川书画院的名誉院长,也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亭药斑布”的传承人。大儿子王威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的传承人;二儿子王漪是沪上知名山水画家、陆俨少艺术院院长;三儿子王瑛也钟情国画。对王元昌一家来说,作画不仅是兴趣,更是在修身养性之间传承书香脉脉的家风。
教书育人40年,50岁圆艺术梦
与中国画结缘,要追溯到初中时期。1947年,王元昌进入安亭震川中学,适逢画家宋文治先生执鞭该校美术学科,在他的影响下,王元昌渐渐对中国画产生了兴趣。
毕业后,王元昌成为了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几十年,还先后在安亭的塔庙小学、双墩小学、红旗中学等学校担任校长。“一边教书,一边用业余时间画画,因为实在是太喜欢了。”王元昌说。
50岁那年,王元昌辞去校长职务,主动要求担任美术教师,这样可以一边教学一边创作。退休后,他干脆把家里一楼的天井当作自己的画室。每天清晨5点开始画,晚上9点才上床休息。几千幅他画好的作品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画室柜子里。
对作画,王元昌有自己的理解。技法固然重要,作画人的德、性都要提高,作品才能有所精进。
要把传统文化传给后人
王元昌的画作大多讲述安亭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他常常一边挥墨作画,一边查阅历史,还把了解到的人文典故编纂成三字经,在安亭地区的小学生中传唱。“安亭泾,吴淞江,流千古,蕴沧桑。药斑布,闻中华,宋归氏,始研发……”
王元昌自己就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亭药斑布”的传承人。“安亭药斑布”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创始者为安亭归氏。这一工艺数代传承,又普传民间。药斑布的发展,也推动了安亭一批绘画工艺大师和雕刻艺人的诞生。
“小时候,我家隔壁就是一家染坊。染坊里的张师傅看到我有绘画的功底,便教会我如何制作药斑布。”王元昌说,药斑布生产成本低廉,加工工艺简单,且耐穿、防霉。明朝后,有商人将药斑布染制技艺带到全国各地。“可以说,蓝印花布的发源地,就在安亭!”
如今,安亭的染坊渐渐消失了,药斑布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作为传承人,王元昌每逢暑假,还是会去安亭的中小学,为学生们开设公益讲座,讲述药斑布的故事,让学生动手体验如何制作药斑布。这一坚持,也有30多年了。
用“画”将全家紧紧相连
对王元昌一家来说,画画不仅是一门兴趣,修身养性之间它更传承了书香脉脉的好家风。“春节儿孙们都会回家,全家团圆时,就谈天聊画。”这家风让王元昌颇为得意。
“社会需要文化沉淀,首先家庭需要文化沉淀。”在王元昌看来,一个家庭需要有良好的家风,需要有正确的信仰,“在物质和名利面前,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力量。”王元昌说,这样的精神力量来自文化、美德、亲情等。在王元昌家中,这样的精神力量来自艺术———画中有魂,作画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