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温暖而美好的现实主义者
王丽萍,国家一级编剧,出生浙江杭州,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现供职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其主要代表作《双城生活》、《错爱一生》、《保姆》、《婆婆媳妇小姑》、《媳妇的美好时代》、《我家的春秋冬夏》等,皆是电视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温暖而美好是她的美学风格,她的作品像河一样流淌着,她是一个温暖的现实主义者,而且是上海最典型的现实主义者,这也是一种精神。”这是业内对王丽萍的评价,而王丽萍则在自己的微信中以“用心去做,有收获,当礼物;若无,也正常。写剧20年,先拿失望垫底,再期待,希望之光”这样一段话,向人们勾勒出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人生态度。
今年5月,《生活启示录》全国热播,再次把王丽萍推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在连轴转的忙碌中,王丽萍抽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在徐家汇的王丽萍工作室里,只见她平静谦和,声音轻柔,衣着简洁知性,人如其文,真实而有亲和力。
坚持品味:编剧不唯收视率是从
采访当日,知道笔者到来,王丽萍特地到楼下店里买来了咖啡,分给笔者和办公室的同事后,还不忘给还没来的助理留一杯在冰箱中。
“每天我都要和导演等同事就剧情展开激烈的辩论,经常从上午‘吵’到晚上,互相挑刺,不断完善剧情,直到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尽管如此,却从没有一位主创人员离开王丽萍,大家在几年的共同“战斗”中结下了深厚情谊,成了“一家人”。大家都喜欢上了王丽萍工作中心直口快、生活中却温柔内敛的个性。
和过去不少“宫心计”的家庭伦理剧不同,《生活启示录》中平淡却耐人寻味的台词让不少观众怦然心动,甚至潸然泪下。演员闫妮告诉王丽萍,“一位朋友看到电视剧后打电话给我,说她看了这部戏很想哭。剧里有句台词说,再困难的时候,这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支持你。朋友说这句话让她感动得哭了”。
“我希望电视剧不要唯收视率是从,不妨放慢节奏,娓娓道来,给电视剧注入一些文学的东西,让剧情更体面一些,风格更清新一些。在我看来,电视剧的品牌、品味,比收视率更重要。”王丽萍如是说。
坚持原创:生活是最好的“接地气”方式
当前段时间《生活启示录》正在热播时,王丽萍实际上就已经开始酝酿下一部电视剧的写作了。在笔者走入她工作室的时候,她正和导演们谈得热火朝天。
每要讨论一部新剧的时候,在王丽萍的工作室,有一块小黑板是要每天换的,因为上面密密麻麻写的都是王丽萍和导演、副导演等为剧情激烈辩论的思路、想法,经常是从上午10时“吵”到晚上10时。王丽萍会将自己构思好的故事和盘托出,导演们则会挑刺,不断地提出对剧情的质疑。一次次推翻、重建,直到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我一般会花两个月时间在人物塑造上,谈透了再闭关写作。”
在衡山路的一家咖啡馆里,老板每天都会留出一张桌椅,等待他的老主顾王丽萍。从1999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上海之后,王丽萍写作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这家咖啡馆。窗外匆匆过往的人群、身边进进出出的顾客,在王丽萍看来,仿佛都藏着故事。老板偶尔凑过来聊上几句,诸如给她看钱包里女儿的照片,王丽萍也从朋友的点点滴滴里,解读上海风情。
无独有偶,写作《来自星星的你》的编剧朴智恩一样喜欢在咖啡馆写作。尽管王丽萍已经名声鹊起,但仍保持着学习充电的习惯和对创作的敬畏之心。王丽萍曾特地赶到韩国,在首尔的一家咖啡馆采访了朴智恩。两人一见如故,一谈就是3个小时。谈创作过程,谈写作习惯,两人非常投缘,发现了许多共同点。
近10年来,王丽萍以平均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和时间赛跑,而且,坚持原创、走现实主义题材道路是她对自己提出的一贯创作标准和要求。为了让原创作品更“接地气”,她曾在合肥广播电台做过5年的夜间节目主持人。后来到了上海,她连续多年担任上海电视台《相约星期六》、《案件聚焦》等情感和法律节目的嘉宾,以至走在街头还被很多上海观众认出来。王丽萍坦言,自己写的很多电视剧的桥段都来自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故事,“可以说,我没有一天离开过生活”。
虽然写的都是普通人的现实主义题材,但“接地气”的同时,王丽萍还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文学性、艺术性。为此,她每年再忙也会抽时间走出去,如写作《双城记》前,她拜访了狄更斯故居;写作《生活启示录》时,她去了奥斯汀曾经居住过的住所,那里如今成了一家博物馆;她还计划去莎翁故居继续吸取文学养料,感受文化气息。这也让她的作品虽然充满生活气息却不流于世俗,虽然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凝练了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悟,让观众在观赏之余仍有所回味。
坚持真善美:保留艺术性、关注社会现实
上影集团董事长、总裁任仲伦以“温暖而美好”来评价王丽萍的写作风格,而这样的温暖的现实主义写作方式,又和王丽萍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王丽萍出生在军人家庭,母亲是一名老师。还在她小时候,母亲就发现了她的文学天赋,在小学二年级,她就会看书看得泪流满面。母亲为此给她订阅了大量书刊杂志。王丽萍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订完当年报刊,母亲当月工资只剩两元钱。
但王丽萍坦言,其实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过高考落榜的打击,但她拒绝复读选择参军。参军第三年,她就以全军战士学员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新闻专业。
虽然对于一名编剧而言,王丽萍并非“科班出身”,但学新闻、从事新闻工作的一段经历却为她了解社会、捕捉受众的兴趣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刚调到上海的那几年,王丽萍心直口快的性格让她难以马上融入周围的环境,没有朋友,而父亲的去世又给了她很大的打击,让她陷入了事业的低谷期。于是,大约有一年多时间,王丽萍没写作,把自己清空,跑了很多地方,收集材料去感觉生活。那时她就特别想写一个从小到大的人物故事,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错爱一生》。这成为王丽萍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我花了近两年的时间采访,之后不受干扰、不签任何合同、专心去写一部戏。其实只要多了解生活、关注现实,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也并不难写。”后来很多电视剧都模仿了这部剧的剧情,引发了一系列“丢孩子”的影视作品热潮。
到构思《媳妇的美好时代》时,母亲的一句话让她豁然开朗,母亲说:“你就不能写点让人高兴的事儿?看着让人乐呵的,成不?”
“从那以后,我开始独立写作,我来挑选投资商,选择合作伙伴,我不想被束缚。”后来的《双城生活》、《我的美丽人生》等等,王丽萍都坚持美好而温暖的创作风格,她的戏也成为影视投资人眼中稳赚不赔的项目。
尽管被冠以“金牌编剧”、“收视率的保证金”等封号,但王丽萍却认为,“电视剧要看收视率,但也不要太把收视率当回事。”她编剧的《我的春秋冬夏》是讲述黄昏恋的,她认为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应该更关注老有所依、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话题。电视台往往对老年人题材很不“感冒”,但王丽萍认准了有意义的事,就坚持走自己的路。为此,她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做了这个项目。结果该剧上映后,收视率很高,因为这样的题材不多,有新意。《我家的春秋冬夏》还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的优秀剧本奖、东方卫视收视率贡献奖。今年4月,《我家的春秋冬夏》在美国中文电视台播出,王丽萍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
[另一面的美好]
编剧之外爱工作也爱公益
在快节奏的编剧工作外,如今的王丽萍还承担了很多社会职务,包括中国电视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头衔,但她仍主动承担了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为更多人起到有益的影响。
汶川地震的时候,王丽萍第一时间拿出她的稿费,捐助灾区;2009年,她以零片酬组织团队,和上海电视台一起拍摄了普法系列电视栏目剧《十四楼》,为社区老百姓宣传法律常识,很受观众好评。平时,王丽萍还常常到火车站等地去当义工,帮助他人。
已经成为著名编剧的王丽萍不但独乐乐,还希望“众乐乐”,为培养中国的编剧人才贡献力量。在她的倡导下,上海影视四季沙龙成立了,该沙龙请来上海、甚至全国的顶级电视剧编剧、导演等,为年轻的编剧、导演等现身说法,其举办的活动还将走向国际,以期帮助中国年轻一代编导人员成长成材。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