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影视工作室在上海揭牌
一年前的上海影视节期间,为了鼓励更多艺术家在上海创作、把作品留在上海,上海市委宣传部推出系列名家工作室落户上海的举措。王丽萍、李洋等知名影视人接到了邀请设立上海工作室的首批“橄榄枝”。一年后,又一届上海影视节如约而至,第一个落户的王丽萍影视工作室昨天率先揭牌。
推出更多“上海题材”
从海派风格浓郁的《婆婆、媳妇、小姑》,到一片点赞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再到后来的《双城生活》《生活启示录》《我家的春秋冬夏》等,勤奋笔耕的王丽萍凭借一部又一部扎实的剧本,渐渐坐稳了“金牌编剧”的交椅。作为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表示,工作室将努力推出更多新剧精品。揭牌仪式上,由她编剧并制作的两部新剧《我爱五仁月饼》《国民大生活》也“双箭齐发”,为观众奉献更丰富多彩的“海派”影视剧盛宴。17年前,王丽萍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上海,之后的所有作品全部在上海创作完成。王丽萍表示,以自己姓名命名的工作室,将是一个立足上海、打造影视精品品牌的创作空间。她的新剧《国民大生活》将触角锁定京沪文化新职场。“写上海故事,拍上海作品,呈现大好时代的美好人文情怀,是我和团队一直不遗余力追求的方向。我是新上海人,在上海20多年的发展,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温情。上海也培养了我和我的团队,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工作室品牌走向专业化、国际化。”
除了创作更多以上海为背景的剧本,王丽萍也把更多优质剧本的拍摄、出品留在了上海,其中包括《我家的春秋冬夏》《生活启示录》《大好时光》等。在她的发起下,上海影视四季沙龙也“打破”上海编剧各自为政的局面,同商上海影视创作事宜。沙龙影响力日渐扩大,包括高满堂、李洋等全国范围的影视界“大腕”都纷纷受邀过来为上海创作建言献计。
借力升级“上海出品”
一系列名家工作室的橄榄枝,不仅递给了本土编剧王丽萍,也递给了非本土的知名编剧刘和平、知名影视策划人李洋等。就在王丽萍影视工作室揭牌的同时,李洋的上海工作室也快完工交付。
对于上海的“诚意”,李洋怀揣一份“回报”之心:“我的‘上海三部曲’都是上海题材的作品。第一部《铁血淞沪》已经做完交片,也算完成了交给上海的第一份作业。”他幽默地告诉记者:“上海工作室虽然还没正式揭牌,但为上海做的工作却一直在做。”
李洋的“上海三部曲”均以上海为故事背景:《铁血淞沪》以“一·二八淞沪抗战”为背景,李洋把它定义为“抗战版的《上海一家人》”。第二部是电视剧《同一面战旗》,选择了上海“八一三抗战”为背景。另一部和上海有关的电影则以“八一三抗战”的次日“八一四空战”为故事背景,李洋称它为“抗战版的《凌云壮志》”。
“三部作品无一例外均为上海出品。”一年前,李洋也曾表明心迹,“既然在上海成立工作室,我希望每年能踏踏实实地做1到2部上海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如果工作室只是挂一个虚头虚脑的门牌,没有现实意义。”
打造示范“上海效应”
王丽萍影视工作室揭牌仪式上,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上海籍演员胡歌为工作室“站台”并真诚“吆喝”更多影视工作者落户上海,“无论你是‘北漂’,还是‘横漂’,或者在海外的什么地方飘着,大家都可以到上海来,根植于上海,在上海这座城市创作出更多作品。”话音落下,一片掌声响起来。
一年前,王丽萍预测:“未来这种工作室可能会呈放射状辐射到文艺圈其他领域。”一年后,她的预测也变成了事实,越来越多的名人大家正将重心转到上海:本届上海电影节期间,洪金宝宣布将工作室落户上海,黄建新、刘和平等也将成立工作室。这些名家工作室的入驻,除了实打实地推进“上海出品”或“上海题材”影视作品的涌现,还将给包括上海影视创作在内的文艺圈带来示范和集群效应。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系列名家工作室的共同落沪,其实是海纳百川的上海传递给全国影视工作者的一个信号:上海越来越重视人才引进,上海可以提供更好的创作基地和氛围。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