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胸科医院运用低剂量螺旋CT率先在国内开展“社区肺癌早期筛查”

04.09.2014  12:3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运用低剂量螺旋CT方法,率先在国内开展“社区肺癌早期筛查”,课题组筛查了3000名高危人群,发现疑似早期肺癌者61例,并为其中18名患者作了手术。9月3日,在该项目首轮工作完成总结会上,课题组组长、我国肺癌诊治领域知名专家、附属胸科医院副院长韩宝惠教授指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解决肿瘤的根本路径”。

  众所周知,肺癌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癌,我国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60万人被确诊患有肺癌,近30年肺癌发病率上升了465%。与其他癌症相比,早期肺癌没有特异性症状,临床上因出现症状而去就诊的大部分患者确诊为肺癌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5%。若诊断治疗及时,早期肺癌(I期)5年生存率可达到95%,相当部分患者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可达到了治愈的效果。“此次筛查,我们应用三维重建扫描手段来确认早期肺癌并实施手术,早期手术即可将肿瘤斩草除根,不留后患”。韩宝惠教授强调。

  据了解,此项由附属胸科医院主持的前瞻性课题是在徐汇区政府和徐汇区卫计委及上海市慈善总会徐汇分会的支持下进行的。该项目为期3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首轮筛查期、观察期、再次筛查期。

  自去年11月始,项目组在田林、枫林、斜土、康健、漕河泾和徐家汇6个社区开展了早期肺癌筛查,共调研市民6000人,分批完成高危人群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3000人。所谓“肺癌高危人群”,指年龄在45岁以上、有重度抽烟、职业接触史和家族史的人群。课题组按照筛查路径,对发现肺部小结节的713例可疑高危人群均给予了小病灶高分辨、病灶薄层加三维重建扫描;最终发现疑似早期肺癌者61例,其中18位患者接受了手术(17例为早期肺癌,术后无需化疗;1例为错构瘤);对于未接受手术的43名疑似肺癌患者,课题组将予以密切随访。

  韩宝惠教授指出,经过10月的筛查,课题组已在下述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是促进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垂直衔接。两者紧密合作,既保证了肺癌高危人群的初选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在社区内非常有效地传播肺癌专业知识,尤其是普及了肺癌早诊早治的理念;也确保了低剂量螺旋CT检查的准确性、患者后续获得高水准鉴别诊断及治疗的可及性。

  二是提出了一套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肺癌筛查“高危参数”。在选定肺癌高危人群入选参数时,项目组以日、美等国际相关权威研究结果和2012年NCCN肺癌筛查指南为参考,设定了“早期肺癌筛查的高危参数”。除了吸烟指数、肺疾病史、肺癌家族史等参数外,项目组还结合我国近年来肺癌发病特征,将入选居民的年龄设定在45岁以上,并增加了女性和不吸烟人群筛查的参数,比如被动吸烟、厨房油烟等。

  三是总结出了一套规范的肺癌早期筛查方法以及孤立性肺部小结节治疗的临床路径。这套规范性操作方法解决了以下问题: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出肺部小结节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哪些患者应立刻做手术,哪些患者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哪些患者应进一步随访观察?手术后确诊的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后续治疗等等。项目组对于CT检查后发现肺部阴影的患者进行了再次分组。第一组为钙化结节或<4 mm的非钙化结节,建议每年重复检查一次;第二组为非钙化结节且≥4mm,或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建议进一步做临床检查,以确诊疾病性质,进而后续治疗。

  据权威部门估计,我国每年用于肺癌诊疗的费用在100亿-120亿元人民币。借助社区肺癌早期筛查的推广,将有25%的肺癌患者在癌前病变或原位癌阶段得到确诊,每年有望减少肺癌诊疗费用20亿到30亿人民币,并增加社会产值50亿到100亿元人民币。因此,社区肺癌早期筛查同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韩宝惠表示,首轮筛查期完成后,附属胸科医院还将进一步与徐汇区政府合作,做好课题组后两年的相关工作及研究。在切实为老百姓健康生活尽心献力的同时,努力为医学临床及科研研究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将总结归纳出一套符合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的肺癌筛查“关键参数”,进一步规范治疗临床路径,构建中国人群肺癌数据库,从而大大提升我国肺癌早诊早治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安排职工体检时,将传统的“胸片”,改为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肺癌,为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