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难民的“上海情”
二战中,有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屠杀和迫害,其中有近3万人逃到上海避居。当时,难民们主要聚居在虹口区长阳路、舟山路一带的弄堂,上海人的善意接纳,和温暖宁静的市井生活,让他们安然度过了那段最动荡的岁月。光阴荏苒,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遗迹在渐渐消失,上海将如何保留那段难忘的城市记忆?
坐落虹口的袖珍纪念馆
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占地面积不足1300平方米,馆内由摩西会堂旧址、二号、三号展示厅三座建筑组成,其中,摩西会堂由俄罗斯犹太人在1928年修建,是二战期间在沪犹太难民们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别看它是典型的袖珍小馆,但它在全球140多家犹太难民纪念馆中独树一帜,是很多外籍游客游览上海的必到之处。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共收藏了235件经专家鉴定非常有价值的史料,目前正在申请上海档案遗产。在多个展厅,还展示了数以千计的图片资料。三号展厅内,有一块名为上海宝贝的展板,其中一位宝贝名叫沙拉·伊马斯,她是目前唯一返回并留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后裔。
在浦东的家里,记者找到了高鼻梁、深眼窝的沙拉·伊马斯,她正忙着挂香囊,过端午节,在上海出生、长大的她,能讲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沙拉能讲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父亲和沙拉在中国度过了大半辈子
沙拉的父亲是以色列人,上世纪30年代从苏联来到上海,与一名中国女子相识相恋,生下了沙拉。后来,母亲离去,父女俩一直居住在复兴中路,上海味道也深深镌刻在沙拉心里。
中以建交后,沙拉也曾返回以色列生活了10年,但她最终还是回到了故乡上海,生活至今。
白马咖啡馆旧照
与犹太难民纪念馆隔路相望的,是复建中的白马咖啡馆。1939年,从维也纳到上海避难的鲁道夫·莫斯伯格夫妇因为思念故乡生活,在虹口开了这家白马咖啡馆,持续经营了5年,深受难民欢迎。2009年,在城市道路拓宽工程中,白马咖啡馆曾被拆除,但今年又启动复建,8月中旬即将竣工。根据店主儿子库尔特提供的照片,复建后的咖啡馆将最大程度还原过去风貌。
白马咖啡馆,得名于一部维也纳著名的爱情歌剧,在维也纳也有一家同名的咖啡馆。 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称,建造咖啡馆的犹太难民,是希望他们在异国避难以及今后的生活能有一个和平美好的环境。
上海曾给予饱受磨难的犹太难民一个温暖的怀抱。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曾聚在这片方舟,和平相处,共渡难关。如今,亲历者已垂垂老矣,但回望往事,依然感怀万千。白马咖啡馆店主的儿子库尔特表示,当时他们和中国孩子在公园里踢球,还在一起下棋,虽然欧洲的屠杀对犹太人来说情况很糟糕,但是他们很幸运,中国人对他们很好。
承载着这段历史的虹口区,也正在千方百计收集当年资料,希望能把这个上海故事告诉给后人们。陈俭说,一个城市要仍然在城市群中闪光,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通过把所有的记忆,用各种方式保存下来,那我们城市的生命才能永远不衰。
每年,犹太难民纪念馆要接待约5万名参观者,其中六成以上都是外国游客,它几乎是所有犹太人来上海的必到景点。目前,纪念馆正打算申报国家级档案遗产,同时,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犹太街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已启动,其中当年犹太难民游玩的主要场地霍山公园,已开始闭园改造,竣工后将更突出犹太主题。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世界各国人民记住这段历史,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并时刻警示后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