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发掘犹太难民数据 名字刻上"生命之墙"
有时,真相会在历史中留下痕迹,而后人却往往无法触及。为此,早在2008年时,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和虹口区政府就共同开启有史以来首个犹太“上海登陆者”数据库,最终,在去年,13732位原上海犹太难民的名字镌刻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西墙,永久留存上海。
信念:寻找“上海登陆者”
不止一篇材料这般写道:19世纪中叶以后,上海成了大批犹太人的定居地。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各国的犹太难民,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临时家园。
真有那么多犹太难民在沪吗?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自己答不上来。“犹太难民在沪数量,是一个谜。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权威资料对其有所记载,无论是2.5万名也好,3万名也罢,都只是专家学者的估计。”
“历史,不应模糊不清。”陈俭告诉记者,寻找当年在沪的犹太难民,成了以色列和上海共同的愿望。而这无疑是一项艰辛、繁琐且需要运气的工作。陈俭表示,目前数据来源主要是四个方面:上海档案馆的存档、以色列领馆通过国外犹太社团和政府渠道获得的资料、在犹太人社团刊物所刊登广告的回复,以及上海社科院与国外机构通过馆际交流得到的数据。很多普通的人,在为这份名单而努力。一位名为瑞娜·克拉斯诺的外国人曾从一位日本教授那里获得了147名俄裔犹太“上海登陆者”的资料,并立即把这批名单转交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
另一位犹太难民索尼娅,为“上海登陆者”数据库贡献颇多。她早前参与德文著作《流亡上海:1938-1947》中有关“上海童年”章节的撰写,包括她在内的5个在上海经历抗战的犹太孩子提供了5段回忆。这本书所附的一个名单成为了今天“上海登陆者”数据库的基础蓝本。当然,索尼娅和她的家人也在这份名单上。
“每一位来到摩西会堂参观的游客,也是我们搜集数据的对象。”陈俭告诉记者,就算零星回忆,或许也能对这个数据库起到莫大帮助。于是,只要你走入纪念馆的二楼,会看到几台非常普通的电脑,但只要输入姓名,就可以查阅到当年居住的犹太人信息,每一个名字,都意味着一个历史的片断。会有很多犹太难民的后裔来到这里,找到长辈的信息,往往会把这里作为起点,然后去找寻当年的住所;而遇到页面空白的,则会默默地写下一个个名字,留下永恒的记忆。依靠着该系统,这些年来一共添加了900个名字。
镌刻:远东“生命之墙”
所有的这些,最终被汇集在一起,总共13732个姓名,成就了一面特殊的墙壁———“上海名单墙”,全球唯一一个以拯救为主题的幸存者名单纪念墙。
“上海名单墙”用26块铜板雕刻蚀刻文字,长37米,宽2.5米。在纪念墙起始处,采用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处理手法,重点刻画“六个人”的形象,分别用正统犹太教徒、老年犹太妇女、中年男子和儿童以及青年男女的形象代表着信仰、苦难和爱、坚定和未来、光明和希望,以“sixofsixmil鄄lion”(六百万中的六个)来提炼和表现大屠杀的主题。
“‘上海名单’是一份幸存者名单,这是其最大的独一无二性。”在纪念墙的设计者何宁看来,世界上有着很多的纪念墙,但在那上面的几乎是死去的人们,而这堵墙见证了“活着”的历史。因为它的“记忆”功能,将会吸引无数中外参观者提供新的历史故事和信息的补充。
墙上还凸出10面如同横幅一样的小墙,篆刻着10位幸存者对当年生活于此的回忆语录。其中一位是著名的犹太艺术家彼得·马克斯回忆曾经在上海一位年轻保姆给他少年时培养艺术细胞带来的深远影响:“善良、甜美、温柔,总是微笑着,总是拥抱我,就像是一个大姐姐。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但是我忘记了,好像是叫‘云葆’?她几乎每天都来。她教我画画的技巧,但最重要的是她开发了我对艺术的爱。你知道吗,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我现在是全美国最出名的画家了。”
留言:和平是共同期许
在犹太难民纪念馆里,有一样东西显得微不足道,那就是放在出口处的那本留言簿。从纪念馆开关至今,留言簿已经更换了二十多本,当这些本子全部堆积在你的面前,你似乎能从中看到那些留下言语的人们的脸。
英语、中文、法语、希伯来语甚至还有日语……在留言簿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参观后写下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他们有的笔迹潦草,有的稚嫩无比,也有工整的一笔一划,但和“到此一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表明的是对历史的敬重与和平的渴望。
“谢谢你们帮助了犹太人,希望不要再有战火,和平永存。”类似的话语在留言簿上可谓随处可见。而对纪念馆来说,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无疑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