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 松江打造“环大学城教育新高地”
原标题:松江打造“环大学城教育新高地”,各大学老师也让孩子留在家门口学校
东华大学教师江娥最近把家搬到了松江大学园区附近,孩子就读位于松江大学城的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近年来,越来越多松江市民,包括大学城教师,放心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门口好学校。
基础教育打开大门,不再“闭门造车”。松江大学城主要有7所高校。去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正式启用;今年,松江将再次联手华东政法大学合作开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预计9月竣工启用。松江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借助依托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打造一批市民口中的优质学校,形成“环大学城教育新高地”。
大学资源融入中小学课程
上经贸大附校琵琶社团展演。
上学期,东华附校四年级学生谢承奕在校园里第一次体验了旱地冰球。小谢说,每次挥杆学习旱地冰球都非常兴奋,不仅喜欢这项时尚运动,还很期待每周旱地冰球课的到来。去年10月,旱地冰球课程在附校四年级学生中全面铺开。东华大学旱地冰球队主教练、体育部郭雪奇副教授亲手指导学生正确挥杆,小伙伴尽享运动的快乐。
东华大学现有超级组男足、超级组女足、田径队、手球队和射击队5支高水平运动队,旱地冰球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和上海市冠军。大小东华手牵手,不仅从足球共建项目合作到网球项目引进,融合旱地冰球课程资源,大学体育资源对附校的支持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东华附校已逐渐形成了一年级轮滑、二年级足球、三年级网球、四年级旱地冰球、五年级垒球、六年级拳击等“一校多品”的体育教学特色。
女生冬季西服中加入蝴蝶结与低摆花边的点缀,男生服装配以中式领口,旗袍的设计元素运用于女教师服装,海派时尚气息融入了校服色彩和款式等各个方面……东华附校校服设计师、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许旭兵副教授说,校服不等同于运动服,要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传达时尚气息,让学生爱上校服,发自内心地热爱学校。
高校老师走进中小学,不只是带动一个班或上好一堂课,而要培养一批优质老师。去年9月,大小东华共建服装设计创新工作坊,于晓坤副教授为附校教师做服装设计课程的师训。老师们不仅学会了布艺巧包装、创意布贴画,还开设了小小裁缝师、创意小饰品等布艺系列课程。从校徽、校训、校报,到课程、师资、社团,在大学指导下,由扶到放,附校逐渐形成小东华特色校本课程。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上外师生引领松外学生开展拓展课,在跨双文化课堂中学习法语、德语等第二外语,尝试中英小记者课程。“希望每位在松外的学生在校9年中,能参与体验到百名教师、百场讲座。”校长金晓燕说。
机制创新从顶层设计支持
上经贸大附校“射艺进校园”区级展示活动。
面对家门口新建的上经贸大附校,入学前,宋子昕的爸爸宋垒起初有点担心;入学后,通过辩论、手风琴、射艺等学习平台和自我展示,小宋从曾经性格内敛的小男孩成为阳光的自信少年。一批高起点办学学校成立之初,招生上可能“惨淡”,短短数年间,本地生源纷纷回流,迅速成为百姓家门口的热门名校,也促进了周边其他学校发展。这得益于合作办学高校的顶层设计和创新机制。
东华附校自建校起,东华大学外派了两位干部,副校长张云洁、发展处主任严晨全职入驻附校,让学校能充分共享高校的优质资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派出江彪、徐庆,分别任上经贸大附校副校长、发展处主任。如何紧紧抓住金融和英语两大特色?前年,学校聘请高校各个学院的教授担任负责人,优秀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组织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的经贸系列校本课程。这套课程涵盖“生活中的货币”“生活中的金融”“生活中的投资”“生活中的管理”“生活中的法律”等,提高学生财商素养。
一堂有关“货币”的经贸课上,授课老师刘星星给学生讲解“生活中的金融”。“货币到底等不等于钱?”刘老师抛出问题。不少学生第一反应:“不就是钱嘛?”老师举例说,深夜独自走在一个幽静无人的小弄堂,突然有把刀架在脖子上,“要钱还是要命?”这时候,会马上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而不是追问“这位好汉,你要哪种货币?”课堂上哄堂大笑……轻松的氛围里,学生们认识到“仅仅将货币定义为钱,太狭窄了”。上经贸大附校校长陈伟平说,传统射艺、棒垒球、排球等特色拓展课也进入课堂,微课学习方法在数学、英语等学科积极推进。对学生进行金融启蒙的同时,今年学校还将建立金融创新实验室。
位于松江的上海城市科技学校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举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本贯通专业。工程大教授走进城市科技学校课堂为学生讲课,两届中本贯通班的学生以专业学习、实训体验相结合,学习主动性增强,能力不断提升,今年将与工程大方程式车队携手组队,参加2018年巴哈大赛。
倒逼高校教师教学改革
大小东华牵手,培育未来足球之星。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笔译硕士生潘宗悦,参加了去年将附校作为大学生助教活动基地的“春风育苗”活动。助教活动中,大学生关注孩子英语知识水平,密切留意学生性格特点,不断摸索调整教学方法,不少同学获得了“进步小达人”称号。依托大学英语专业特点,和孩子们编排英语戏剧,适合学生的“中外文化之旅”系列开阔了孩子视野,在快乐教学中建立友谊。“与中小学生面对面共同学习进步,让自己对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段经历终生受益。”潘宗悦说。如今,她已成为附校一名老师。
每年,有3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定期到附校参与“春风育苗”培优助教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场所。目前已有5位上经贸大毕业的研究生进入附校从教;附校学生通过参观高校,体验校园文化,立志表示今后报考上经贸大。同样,自东华附校成立起,先后7名优秀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附校工作,构建了别样的大小东华情谊。
松江“大手牵小手”,一方面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场所,储蓄优秀后备人才;另一方面也倒逼大学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从机制上鼓励大学老师参与探索基础教育建设,协助附校开发校本教材,让更多中小学生接触到大学基因的优秀特色课程。
开放办学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松江基础教育与大学合作办学有成功的经验,充分挖掘大学优势资源,发挥辐射效应,区校强强联手,积极探索有效合作模式。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这是出于教育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导向,出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导向,出于坚持高水准教育的质量导向,成为中小学探索优质办学的新思路。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大学支持基础教育的积极性,从制度层面进行突破、创新,打造“新教育理念的高地”“教育人才的高地”,是打造松江G60科创走廊、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松江教育从大区迈向强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