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聚焦] 春雨润物 育人入心 我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元宵节刚过,各地的高校也迎来了开学季,学生陆续重返校园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为什么一个技术工人就能操控偌大的纺织印染车间?这背后是纺织技术的进步还是智能制造的升级?”在东华大学“纺织品整理学”的课堂上,郭建生教授抛出了这个问题,这让在座的学生们陷入了深思。课堂上,郭老师将产业自信、行业担当的理念与专业知识一起传递给了学生。
在东华,像郭老师这样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课例还有很多。学校通过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与课程改革,于去年5月就制定并推行了《东华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锦绣中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服装艺术史”“西方经济学”等55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思政”重点建设项目中来。原有“单兵作战”的模式被打破,“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体系进一步构建,从“单兵”的“思政课程”到“多兵协调”的“课程思政”,学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充分结合,逐步开启全新的教学育人实践。
有一流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一流的道德修养
“纺织品整理学”课程负责人郭建生告诉记者,以纺织品染色这部分学习内容为例,最初授课时老师们讲的多是国外企业的例子,现在伴着国内纺织智能制造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企业成了课堂故事的准主人公。老师们会把国内企业的智能染色系统小视频拿到课堂上播放,与同学们共同感悟中国自信,每次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郭建生老师正在为学生授课)
纺织科学实验1401班的王斫岩就说到:“这样的讲解很生动,老师的课既让我们涨知识,也让我们开眼界,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学纺织的大学生了解到,原来中国纺织这么强,我们的专业大有可为,利用纺织专业服务国计民生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也自此迈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一流学科是压力,也是动力,对我们大学老师来说,回归课堂本源,怎么上出一流的课,教出一流的学生值得深思”。郭老师还说到,一流的学生不仅仅是学问一流,还要德才兼备。“课堂是一个播撒真善美的地方,我和我的同事们希望从我们的课堂走出的学生也是一个在知识上扎实,在品德修养上过硬的人,这样才对得起‘一流’二字”。
可以“移动”上的课
“这几年,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大学思政课的地位提高了,老师们上课的劲头更足了,课程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当被问及讲授思政课的体会,在东华有17年思政课教学经历的王淑芳老师如是说。
(王淑芳老师在移动平台与学生互动)
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五个百分百”工程,即所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加入集体备课小组、每学期至少参加一项教学攻关行动、都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课竞赛、都要进入“易课堂”、都要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的第一门思政课,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王淑芳凭借多年教学经验,也早早认识到了这一挑战。有着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她,备课时动起了脑筋,开始更多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
王老师给课程快速“变身”,将相关教学资源加载至学校“移动平台”,给传统线下教学增添线上学习交流平台,不仅在时空上延展了思政课堂,也让这一课程对学生的粘性变得更强了。在在线平台课堂留言提问、答题互动,寓思政于网络。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对‘道德’这章的讨论,老师提到了‘电车悖论’并在网络课堂上发起了两次投票,这样的方式很有趣。王老师在课上会通过案例,以及一些心理学、法律、伦理学等元素的融入,让我们更真切、更感性地思考问题,更多地给我们多种角度引导大家思考。这门课进一步完善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受益匪浅。”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2017级学生张卉琳在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感想中这样写到。
“GDP对于经管专业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专业词汇。但是,GDP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数字吗,这些数字背后有何深意呢?”这是在东华大学管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刘哲怡展示“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时引入的第一个问题。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展示活动现场)
这个课程看似普通却又不“普通”,普通是因为管理学院所有学生都会上这一门专业必修课;不普通在于学生可以在专业课堂上,通过无数专业名词生动形象地读懂中国经济发展,近距离感受中国自信,该课程同时被学校立项为“特色示范课堂”。
刘老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历次全国党代会关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制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目标表述,十五大、十六大以来每次的党代会都会提及GDP翻番,十九大报告不再提GDP翻番,究竟有何深意?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得到了结论:原来,不提GDP翻番,是为了让发展继续提质增效。通过这样的案例带领学生发现众多数字背后有趣的变化以及目前我国新时代新经济的发展思路。
学习“西方经济学”,除了要了解他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形势,更要在大量国际、国内经济数据背后读懂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关注国情与国家实力,激发青年的使命担当,刘老师告诉记者。
学校在改革中注重问题导向,鼓励教师开展专题式教学,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教学能手。同时,推出一批“精彩一课”和优秀教案,开展专项讲课竞赛。刘老师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向全校展示了优秀的授课内容和技巧,为全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最新的实践经验。
事实上,作为“课程思政”教改的重要举措,东华大学近一年来已开设出一批受学生广泛关注的试点课程,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三类,其中有凝聚全校优势师资资源,将东华大学纺织、设计、服装等优势学科特色融进课程教学, “大咖”云集,书记、校长带头讲授的《锦绣中国》系列课程;有以总论+名人评论+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大作业和讨论中对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理解的“近代名人评价”;也有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传统服饰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借鉴等维度向学生展现传统服饰文化中蕴含“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中国服装艺术史”等,这批“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已成为学生新学期选课单中的抢手货。一堂堂课,一次次讲授,如春雨润物,引航成长。在未来,专业课与思政课更将携手同向同行,继续发挥奇妙的协同育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