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一位华人物理学家多年“陪跑”诺贝尔奖,他会圆梦吗?[图]
这并不意味着张首晟就此与诺奖无缘,因为他在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方面,做出的也是开创性工作。
今年诺贝尔奖揭晓前,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预测斯坦福大学教授、在上海长大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将“因为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理论预测,开创了拓扑绝缘体领域”,与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凯恩、德国科学家劳伦斯·莫兰坎普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最终,诺奖评审委员会将物理学奖授予了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三位获奖者从事的研究领域与张首晟一样,都是凝聚态物理。诺奖评审委员会为何选择了这三位七八十岁的英美老科学家,而不是多年“陪跑”诺奖的张首晟呢?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王孝群分析说,近年来,拓扑绝缘体、外尔半金属成为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的热点,张首晟在拓扑绝缘体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而且这类“超级材料”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所以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人选。然而,当诺奖评委们考虑拓扑绝缘体时,必然会追根溯源,想到多年前在这一领域做出奠基性工作的科学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索利斯、霍尔丹和科斯特利茨,因为在上世纪70—80年代,他们第一次把拓扑学原理引入了凝聚态物理,用这种美妙的几何学描述物质的相变。”
|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王孝群认为,把大奖授予这三位科学奖,是物理学界可以普遍接受的。而如果授予张首晟,肯定会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为何忽略了这三人的早期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张首晟就此与诺奖无缘,因为他在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方面,做出的也是开创性工作。”只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可能连续授奖给一个领域,所以今年青睐凝聚态物理后,明年会颁奖给其他领域,如天体物理、粒子物理,今年53岁的张首晟只能继续等待了。
上个月,张首晟受上海市科协邀请,来到科学会堂,做了关于“电子高速公路”的学术报告。他说自己是个“很怀旧的人”,对曾经就读的复旦大学、听过科学讲座的科学会堂都很有感情。1978年恢复高考那年,年仅15岁的他考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大二时被选送到西德的柏林自由大学,攻读理论物理。本科毕业后,他师从杨振宁,在后者建议下改变了研究“大一统理论”的想法,转而研究一个新兴的物理学领域——凝聚态物理。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受朱棣文赏识,入职斯坦福大学,年仅30岁就被评为正教授。
|
张首晟受邀演讲 |
在演讲中,张首晟多次提到诺贝尔奖。“我办公室正对面就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劳克林,他在1998年与华人科学家崔琦、施特默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奖。”谈到自己成功预测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他说:“量子霍尔效应已经让四位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至今都没什么应用,所以诺贝尔奖不只青睐有应用价值的成果。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是有应用价值的,因为它不需要外加磁场就能实现。”
预言存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并被德国科学家实验证实后,张首晟在此基础上,预言了一系列名为“拓扑绝缘体”的新材料。“锡烯”是其中之一,堪称“石墨烯的堂弟”,只有一个原子层,且有蜂窝状结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新材料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重大意义,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人类的很多时代以材料命名。张首晟在演讲中表示:“我希望我们将迎来拓扑绝缘体时代,研制出半导体新材料、能源新材料。我们还有望利用拓扑绝缘体制造出量子计算机。”如果这类新材料在未来得到应用,如取代硅材料制造出下一代芯片,那么张首晟摘得诺奖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来源:上海观察 201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