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父亲捐献遗体光荣传统全家继承

22.06.2015  12:48

  今天是父亲节,对于家住松江永丰街道的沈则身来说,纵然对父亲有说不尽的爱,却也只能化作一缕遥寄天堂的思念。“父亲过世了,但他对我和全家的影响却越来越大……”沈则身说,父亲成功捐献了遗体,在他的影响下,自己也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如今,全家上下共有6位成员加入了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队伍。

  父亲“”儿子签字同意

  今年67岁的沈则身仍然记得父亲沈凤高的遗体被抬走时的那一幕。1996年12月,天空砸下雪珠,沈家人的心情也如同这寒气一般冰冷。70岁的沈凤高因脑溢血突然辞世,一家人匆忙为其办了个简单的告别仪式。作为长子,沈则身拨通了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们前来领取父亲的遗体,了却他生前心愿。当时,亲友在背后指指点点的闲言碎语至今犹在耳边,他们无法理解老人的妻子和孩子竟如此“狠心”,将至亲之人的遗体就这样“”了出去。

  沈则身告诉记者,事实上,父亲的这个心愿早就决定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沈凤高坐在公司运送货物的卡车上,冒着大雨造访儿子沈则身的办公室,要求他在遗体捐献同意书上签字。这也是沈则身第一次听说“遗体捐献”的概念。

  起初当然是不肯同意,然而沈凤高的态度格外强硬:“农村里生病的人这么多,捐献遗体对医学发展有好处,这名字你必须签。”沈则身深知,父亲一旦定了主意便无人能左右,便也不多做劝说。后来,沈凤高又说服妻子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出“鬼门关”后效仿父亲

  20年前,父亲还未去世时,沈则身有一次突发心脏病,病情危重,医院甚至发出了病危通知单,断言他活不过第二天。可是,他却奇迹般地挺过来了,住院20多天后,他康复出院,“在生死线上挣扎过后,也就看开了,人死后什么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好在乎的?”那时,他越来越理解父亲生前所做的决定,自己也萌生了捐献遗体的念头。

  沈则身告诉记者,此后,他一直留意着有关遗体捐献的新闻。后来他在电视上看到一组数据,在发达国家,每4名医学院学生就有一具遗体可让他们解剖;而在中国,遗体来源却远远不足,制约了医学院的教学。沈则身认真地说,如果能以自己的一己之力给国家医学事业带来哪怕只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值得的。所以,他效仿父亲,也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光荣传统将代代相传

  沈则身回忆,父亲沈凤高生前是镇人大代表,常与当地农民百姓打交道,受到当地人的欢迎。他读初中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别人家愁有了上顿没下顿,沈家人本该无此烦恼。当时,沈凤高担任饲养厂厂长一职,手中握有的是粮食分配运送的“大权”。家里有人劝沈凤高:“你儿子正在发育,你给他多留点吃的。”沈凤高却怎么都不肯。那时,食不充饥的沈则身好几次放学后偷偷独自到田里拔菜嚼,前后两次被抓了个现行。“从初中起,我就再也没长过个头。”沈则身笑说。

  这种朴实、无私的良好家风,深深印刻到了沈则身的骨髓里,也渐渐辐射到了全家。后来,沈则身的丈人、丈母娘、大姨也分别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沈则身说,因为有了父亲作榜样,遗体捐献成为了一家人中值得骄傲的光荣传统,每一个人的决定都没有遭到亲人的阻拦。子女们也早早地表态,将来要向长辈们看齐,把这个传统延续下去。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美妙的生命之花将永恒绽放。

  本报记者左妍通讯员孙皓

选稿:唐风立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