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节日爱心不休假:生命之友是怎样炼成的
国庆长假,上海街头的无偿献血车、献血屋里,依然能见到不少爱心人士,他们以无偿献血的方式为祖国送上祝福,让节日变得更有意义。在上海众多无偿献血志愿者中,华东电网公司下属海光公司龚晓平曾连续10年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30年来累计无偿献血132次。他所做的,不仅仅是献血,更为白血病患者撑起生命希望,成为他们的生命之友。
不为名利的志愿者无偿献血是一种境界
有的人打针、抽血就害怕,而有的人却是血液中心的常客———56岁的龚晓平坚持每月献成分血,从2003年起至今已有123次。若追溯他第一次献血,则要回到1985年。那年他所在单位华东电网调度所的一位同事因手术急需用血,他和几个同事毫不犹豫地捋袖献血,完成单位的献血指标,确保病人正常用血。
“一袋血,可以挽救人的命。而对于捐献的人来说,血液是可以再生的。”龚晓平告诉记者,白血病人很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差的症状,血液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的延续。好几次,他接到血液中心打来的电话,希望他3天内来献血,因为有危重的白血病人对血液有特别的指标配对要求,而他的血液正合适。此时,龚晓平就会放下工作,专程赶到成都路献血中心,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甚至献上双份成分血。
社会上,很多人不理解那些“超级”献血志愿者,上百次无偿献血究竟是为利、为名,还是献上了瘾?“无偿献血没有报酬,也不会上瘾,”连续拿了10年全国无偿献血金奖的龚晓平,如今也不再去申报此类奖项。他想澄清的是,他并没有因为长期献血身体变差,“我56岁还能献成分血,说明身体还是可以的”。
龚晓平从来不劝别人去献血,而是以无言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激励和鼓舞着周围的人。他的妻子受其影响,多次献血,直到她得大病才停止;儿子龚竹澄受父母感染,在德国留学时多次献血。龚晓平的小弟龚晓庆青身材魁梧,生性豪爽,经常献上双份血小板;他的大弟龚晓春小时候得过肾病,一直害怕打针,更别说用针抽血了。当2004年上海血库用血告急时,龚晓平在上海红十字会网站发帖,呼吁更多市民加入献血行列。这一次,大弟终于战胜恐惧,悄悄走进了献血站,至此,龚氏三兄弟齐头并进、争相献血。
凝聚社会大爱为白血病人点亮希望
早在1995年,龚晓平就加入了中华(上海)骨髓库捐赠志愿队伍。两年后,他与一位白血病女小丽(化名)的一类血细胞抗原初配成功,这在当时是全国第二例、上海首例。然而,手术尚未实施,女孩却因病情恶化,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女孩的去世让龚晓平深深感受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助白血病患者。
在上海红十字会和中华(上海)骨髓库的支持下,1999年6月,全国首家红十字骨髓捐赠志愿者俱乐部在上海成立,由俱乐部发起人之一的龚晓平担任第一任秘书长。成立大会上,他含泪讲述了自己未能挽救患白血病女孩的经历,真诚地呼吁:“请加入我们,白血病患者需要你。”
为了造血干细胞捐赠这一神圣的事业,龚晓平四处奔走,利用节假日到高校、图书馆、政府机关、公共机构等单位作义务宣传讲座;他自费安全护送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到北京、天津、成都和福州等地医院;还到各医院慰问、探望白血病人,为其募集手术费用;关心癌症俱乐部血液分部的病友们,组织各种聚会活动,甚至安排他们免费旅游。龚晓平的弟弟、弟媳来了,同事、朋友和小丽的父亲也来了,俱乐部从开初的30人很快发展到400多人。这些志愿者中,不少都会定期捐献成分血,单是因献血获奖的每年就有几十人。
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中华(上海)骨髓库入库数从1999年的8000人增至如今的16.5万人,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骨髓库,上海已完成33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倾力助人成知交家庭第一工作第二服务第三
在龚晓平帮助过的白血病人中,邢怡一家是最受关注的。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女生邢怡因患白血病被迫辍学,次年4月,其骨髓配对成功可以进行手术,但昂贵的手术费却让全家人陷入又一轮的痛苦中。龚晓平是在血液中心遇到邢怡的父亲的,他走进了这家人的生活并伸出了援手。十几年来,两家人会不定期碰头,逢年过节邢怡总打来电话,问候她敬爱的龚叔叔。
而当年,邢怡一家处在绝望的边缘。为了治病,家里卖掉了住房,全家人挤在了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屋里栖身。为了促成手术,龚晓平联系媒体和医院,带头捐助了2万多元,又与骨髓捐献俱乐部成员向社会募得资金30多万元。手术后,为了让邢怡有一个比较好的康复环境,他在征得妻子同意的情况下,贷款购置了一套房子,简单装修后让邢怡一家人住下。
龚晓平四处奔走,帮助邢怡的父亲找到一份工作,使他有了稳定的收入。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一日深夜,邢怡被急诊送入长海医院,但因付不出住院押金陷入尴尬境地,其母亲立即打电话向龚晓平求助。龚晓平连夜驱车赶往长海医院,身上带着好几张银行卡,一路上刷卡取现,终于凑齐了住院押金。医院的护士对邢怡说:“你爸来了,什么都好办了。”
又一年,邢怡的父亲因关节疼痛到瑞金医院看病,诊断下来是病毒进入骨头,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瘫痪,甚至会要人命。“要用药,用好药!”龚晓平再一次为这家人做了决策,第二天就开车把钱送去。因救治及时,邢父没有落下后遗症。如今,尽管邢怡还是非常的瘦弱,但她已能自食其力地生活,目前经营着一家网店,一家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负责公司后勤保障工作的龚晓平继续做着为职工服务的工作,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他说,后勤工作无小事,他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回顾一路为白血病人做过的事、走过的路,他理解志愿者们的巨大付出,他希望那些苦难的病人少一点。对待志愿者这件事,他自始至终是理性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能够做到,我们愿意做的,符合这三点,才能当好志愿者。”而他的另一句名言是:“家庭生活第一,工作学习第二,志愿服务第三。”这就是他的格言,他的信念,帮助病人,更关心其家庭,尽力使她们自食其力,感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用爱心让志愿之花处处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