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保险丝”为何失灵?

06.01.2016  02:21


1月4日下午1点28分到1点33分,这心惊肉跳的5分钟,至今还让投资者后怕。当时,股市跌幅加剧,成交量显著放大,显然是投资者都赶在第二阈值触发前,争相抛售所致。


当股民们把熔断机制归结为1月4日市场大跌的元凶时,市场人士却有不同看法,他们觉得,将之理解为对年前上涨行情的调整更为恰当。只不过有了熔断后,市场情绪被迅速放大了。


上海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蔡钧毅:


本身市场在之前的三个月当中我们也看得很清楚,是从3100多点直接攻击到了接近3700,如果没有熔断,整个市场的调整可能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研究部总监边风炜:


我们必须要承认前一百点的下跌,很明显有机构大量的抛售的动作,这不是熔断机制形成的,熔断是在停牌以后,到百分之五以后,出现了恐慌。


那么问题又来了,熔断机制的设立初衷,尤其是当达到第一档5%的熔断阈值后,休市15分钟,是想给管理层发布信息,给上市公司辟谣,给投资者冷静创造机会,但从实践操作来看,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加剧恐慌性抛售呢?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磁吸效应作祟。当沪深300指数跌到5%时,投资者会觉得,跌到5%就暂停交易不能抛了,因此会急着抛售。等到交易恢复后,投资者会觉得,7%离5%已然不远,如果再不抓紧时间抛,一旦触及7%,当天就彻底又抛不了了,所以会更快速的出手,导致砸盘。


4日第一次和第二次熔断之间,指数加剧下滑就是证明。而像这样在熔断阈值附近出现的集中交易,导致加速达到熔断阈值的现象,被称为磁吸效应。因此,利用好第一次熔断后15分钟的休市时间至关重要。而昨天,这15分钟,被浪费了。


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研究部总监边风炜:


交易所或者更高层能不能给一些解释,或者对市场的一些判断,蓝筹类的公司如果股价出现异常波动,是不是像海外一样,及时发一些公告,表明自己公司经营正常,或者没有太大的利空,这样都是对安稳人心比较好一点,这可能是未来管理层在熔断以后做得更好的方面。


当然,作为一项新的游戏规则,熔断机制无论对于散户、机构投资者,还是主管部门,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5日开盘前,证监会也公告称,会根据熔断机制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那么,在机制没有调整前,市场会不会跌破前期低点呢?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桂浩明:


大盘下跌确实是令人担心的,实际上投资者基于这样的担忧,所以对后市谨慎,我想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个时候保持对行情的适度观望,适度距离还是必要的。


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研究部总监边风炜:


我们认为击穿低点的概率击穿2850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2850是极端恐慌所形成的,所以大盘更多是结构性调整。


还有投资者担忧,熔断机制实行后,以前的t+0的操作方法是不是不再好用,炒股难度也变大了?


对此,市场人士认为,今后,投机性操作难度确实会提升,题材股炒作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这从今天的盘面,就能管窥一斑。


1月5日A股开盘前,证监会发言人发声表示,熔断机制会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动态调整。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1月8日大股东股份减持进行了说明,这些表态缓解了此前市场担忧,今天沪深300指数就以红盘报收。当然我们也在想,这番表态,如果能在昨天第一档熔断阈值触发后 就发布,那么昨天的暴跌是不是就能避免呢?从国际经验来看,熔断机制的确能为市场提供冷静期,但相关信息发布机制也要同步跟上,否则投资者是很难做到“凭空冷静”的。


(看看新闻网记者:冯昆、朱正炎、金普庆)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