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师者]熊红凯:科研长河中那只永远向前的舟[图]
[编者按]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群为人师者:他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也肩负着国家战略研究、科研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他们或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之上,或刻苦钻研于科研领域之中,或积极开拓于创新发展之路,展示了交大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思想魅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特推出“人物·师者”专栏,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聚焦师者风采,聚焦探索精神,聚焦大学气象。
他是舟,是科研长河中那只永远向前的舟,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前方何种未知,在他眼中,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永远是首位。他曾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ECE)担任访问教授;也曾于2011年至2012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分校(UCSD)生物医学信息中心(DBMI)担任Scientist。目前,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组建“图像、视频、多媒体通信”IVM实验室,担任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媒体通信方向负责人、IEEE通信协会多媒体通信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他,就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导师熊红凯教授。
独特的家庭环境使科研成为命中注定
成长于父母均是老师的家庭环境,熊红凯从小就善于钻研科学问题。同时,个性上的独立与执着也使他保持着一颗毫无功利的心,以完全客观的态度看待科研。熊红凯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诚实与客观。若要走上科研之路,诚实是科研成果确凿可信的前提,遵循客观规律是发现新事物的有效途径。将研究过程中的细节、意外完全考虑,不因为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有助于发现领域中的新事物。
不同氛围中的体悟使迎头赶上成为可能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访问教授的日子里,熊红凯切身体会到了中外学生的差异。熊红凯发现中国学生倾向于在既定框架内展开弥补式研究,这种研究往往易于成功并且不确定性相对较小。西方学生则会选择在完全跳出固定模式的全新领域展开探索性研究,纵然是充满不确定性,但研究过程中的乐趣更多,导师也往往从学生的研究中受益匪浅。从这种环境下,熊红凯体悟到了引导学生的重要性。引导、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国内的研究水平才能逐步赶上西方。
个人爱好与理想让未来充满希望
熊红凯坦言,自己除了科研外,唯一的爱好就是下围棋,围棋给了他更深层次的领悟。小时候的熊红凯曾经有过做职业棋手的愿想,但家庭因素和生活习惯让他逐步放弃了儿时之梦。熊红凯十分认可“棋如人生”这句话,围棋告诉他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能短视,要时刻选择好最助于长远的下一步,科研亦是如此。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经营这一盘棋,就如同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如今,他已经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微生物、医学领域,希望在未来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带来实质性的益处。同时,他也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资助自己的学生“走出去”交流,力求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
致力于学术,愿意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终将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熊红凯,这只科研长河中永远向前的舟,注定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愈走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