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失能老人,医疗不是“主角”

21.08.2015  16:22

   (新民晚报)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除了在人财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之外,在模式和理念层面不断地推陈出新。“医养结合”的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不少养老机构都开始大力招募常驻医生,同时增加驻院护士的人数,民营养老机构更是以此作为吸引老人入住的卖点。

  所谓“医养结合”,主要指整合养老及医卫资源来为老年人服务。这个理念与日本半个多世纪前由社会福利法人旭川庄创立者川崎佑宣先生首创的“医疗福祉”的理念十分相似。根据市卫计委的统计,目前上海市老年人的患病率总体达77.3%。可见,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医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推进“医养结合”的过程中,有一些概念亟待厘清。

  比如“生活不能自理”即重度失能老人的照料根本是个养老的问题,与医卫关系不大,不属于在推进“医养结合”的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范畴。目前上海市的老年人当中,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占3.7%,80岁以上的占13.1%。不少人将这些数据作为根据,提出应加大养老服务中医卫资源的投入力度。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调研、考察过超过一百家日本的养老机构,这些机构中的重度失能老人的入住比例大都较高。但是,即便是在专门护理重度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里,也很少有配备常驻医生的,连常驻护士的床位比也大都超过1:25,造成这种现象虽然有日本医生、护士的工资收入水平较高等控制经营成本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机构深知,照顾重度失能老人,医疗行为绝不是“主角”,甚至连“主要演员”都算不上。

  我们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生活不能自理分为局部和全身、阶段和永久、假性和真性等多种情况。比如骨折可能造成患部阶段性的日常动作无法自理,但只要治疗得当,短则月余、长则年余,患者的生活都可以恢复自理,部分轻度的骨折甚至不必去医院大动干戈,只要在家中静养,假以时日,即可痊愈。与此相对的是,患有脊柱侧索动脉硬化、家族性溶酶体沉淀等疾病的人士,即使施以高度的治疗,以现有技术,在医学上也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

  据笔者多年观察,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其导致身心出现功能障碍的原因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或大脑代谢异常等造成的后遗症,这些功能障碍基本是无法治愈的退行型病症,除了对其维持一定的药物摄入及作理疗训练外,基本不需要频繁和大量的医卫资源的介入。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确实需要护理,但这里的护理是非医疗护理,即生活护理。医疗护理的目的是治愈所有年龄段的患者的疾病,而生活护理的目的是帮助老年人乃至所有伴有身心功能障碍的人士幸福地生活,两者完全不同。

  另外,有道是不破不立。在上面提到的护理中“医养”不分,甚至认为只要有很多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伴随左右,老人就能安享晚年等错误观念未得到彻底地纠正前,真正的“医养结合”是很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