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师生迅速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热潮:不忘初心记使命 昂首迈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大气磅礴、内涵丰富,报告系统总结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报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强烈反响。我校师生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和研究领域畅谈学习体会,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现将部分学习心得摘录如下。
校党委书记丛树海: 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全面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点,绘就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动员令。报告对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高度,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高校时刻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发展规划,切实贯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光荣历史、中国最早的高等财经学府,上海财经大学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通过卓越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谘政启民、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新的百年起点、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历史征程中,不断贡献我们的才智与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陈宏: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党和国家进入一个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的报告,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我们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战场,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同志报告的精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传承文化等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副校长刘兰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新的时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引领方向、创建平台。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继续强化实践育人,加强综合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副校长方华: 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深感报告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一份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行动纲领。报告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基层单位党员干部,要在不断加强深化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时刻保持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致,服从党的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名党员干部,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来践行总书记的要求,求真务实完成好各项工作。
副校长蒋传海: 我们将深入学习和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结合报告提出的党和国家新的宏伟蓝图和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追求卓越、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发展、坚持开放办学,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副校长陈信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在国家创新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贡献更多力量,更好地践行我校“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的校训精神。
副校长姚玲珍: 18日上午全程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整个报告既有对过去5年的总结,更多是对未来、特别是到2050年的展望和谋划,听了之后,信仰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当然更感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会的主题是对我党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高度概括;“三个意味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四个自信”的最好诠释;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表述非常科学理性,是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充分证明;“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七大战略”则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两个阶段的安排路径,即第一阶段(2020-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二阶段(2035-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建成美丽中国。
校党委副书记朱鸣雄: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有新理论、新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迈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有新战略、新举措,是迈向新征程的行动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总书记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系列论述为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好党建和干部工作,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教师党支部建设;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好用好干部,为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校长助理郑少华: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因此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作为培养法科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在依法治校、培养全面依法治国人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 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轴心。以党的报告等形式对“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思想与理念确认,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使命与任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自觉,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自觉、制度自觉、道路自觉、文化自觉。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的。所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重要内容就是始终牢记和坚守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没有游离于人民之外的任何特殊利益的使命与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晓钦教授 认为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体制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二是发展理念方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体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三是具体发展战略、举措方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四是党的领导核心方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蒋硕亮教授 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坚持公共政策的民心导向。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活动中的必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这是巩固和扩大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更是公共政策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民主性的根本保证。推进公共政策民心导向的落地生根,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增强公共政策民心导向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以及政务信息公开、听证、信访、干部选拔、重大公共决策问责等制度;构建公共政策民众满意度测评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对如何加快城镇住房制度完善以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有诸多新提法,亮点多多,不仅展现了新思路,更体现了新高度,并将成为我国住房政策的根本性指导思想。
金融学院丁健教授 认为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基本方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论述从根本上铲除了房地产投机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房子的功能回到其居住的本源。“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将打破原先房地产业尤其是住宅产业发展的荒谬逻辑,从根本上解决住房由谁供给、居住由谁保障和以何种方式供给与保障的问题。“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基石,也是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围绕这个基石和出发点来制定新的土地供给政策、保障房供给政策可以有效地引导各类开发商提供合适的住宅,保障城镇居民住有所居。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造福人民的初心,也为中国今后房地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杰 教授 认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房住不炒”将成为未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全新提法表明,住房制度不仅要有市场配置,也不仅要有政府保障,还要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之外扶持培养新供给主体、探索增加“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即使针对住房保障,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多渠道保障”的崭新提法。再看“租售并举”,本质思路也是从调节住房供应结构入手。综合这些视角来看,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攻关的主要方向就是,要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房住不炒”,还是“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归根到底,都是为“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服务,要以这个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大会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着重提到了财税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财税制度是国家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制度,也是推动其他相关领域改革的前提条件,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改革。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范子英教授 认为总书记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中央地方关系、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三个层面:首先,在中央地方关系方面,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国现有财政制度中的问题所在,那就是权责不清、区域不均衡。其次,在预算制度方面,总书记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总书记提出的改革方向,可以在财政资金的投入端和产出端同时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将成为重中之重,严格的绩效管理也会反方向提升预算的效率。最后,在税收制度方面,总书记提出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总书记重点指出了要健全地方税体系,这就要求针对房产税、个税、资源税等税种进行改革。
新时代下,实现文化强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 会计学院靳庆鲁教授 认为一是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中国道路需要中国理论去阐释,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关键在于创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核心在于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深耕中国本土重大问题,不断创新,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学术创新需牢牢抓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色,从中国现代化新经济体系建设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念,攫取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不断强化“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聚焦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服务党中央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国家高端战略智库建设,促进理论成果产出与转化,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资政育人,资政启民。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金融学院曹啸副教授和柳永明教授 认为教育水平不足是导致农村贫困家庭当代贫困、贫困代际传递以及存在返贫现象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发挥收入型教育贷款的作用、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有效举措。
马克思主义学院范宝舟教授 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为我们描绘未来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行动蓝图。一是未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未来社会发展解决的主要任务——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已经是转变到内涵提升层面的物质文化需要上来,这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我们的发展就是要从人民这种需要出发。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等方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三是未来的发展目标——第二个百年两步走发展战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党的建设的新内容——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把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强调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尤其是,明确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经济学院冒佩华副教授 认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判断,也是根据当今发展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所确定的新方位。为了实现未来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开幕的十九大上果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论断并对其本质内涵做了详细阐释。这不仅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郑重坚守,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所确定的新起点和新方位。
财经研究所杨培雷副教授 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从十二个方面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确立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方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和发展路径,字字掷地有声,句句振奋人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过程中,党代表热烈鼓掌共有39次,掌声表达了“十九大”代表们的心声,掌声不仅仅是代表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所作报告的赞同,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依据和战略着眼点,也是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
党委宣传部曹东勃副教授 认为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再到后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历程水到渠成的结果。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同样在与日俱增,不能再以物质文化需要简单概括,也不能单独依靠经济建设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能够无缝对接,也咬合得更加紧密。而且,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已很难称为“落后”,新的主要矛盾的表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新判断。
马克思主义学院房子恒同学 认为,党的十八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断奋斗。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