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学术专家寒假持续为华理“代言”
寒假期间,华理的对外宣传工作非但没有断线,反因多位学术专家针对不同热点的发声而亮点频现,受到《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东方网等众多媒体的关注。
针对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是学术专家为华理“代言”的方式之一。近日,人类探测到了引力波的新闻刷爆各大媒体,在为科技进步欢呼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推动基础研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我校理学院廖玮教授分别接受《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的采访,就政府部门对基础科学的稳定性资助、基础研究的仪器制造等内容发表观点。
春节过后,一则“男孩将食品干燥剂扔进水杯,眼睛被炸瞎”的新闻在网上引发关注。干燥剂内容物遇水发生了什么反应?针对这一疑问,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刘少伟教授分别接受《法制晚报》和《江南晚报》的采访,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学术专家还通过展示特色经验来讲述华理故事。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何以走在全国前列?1月下旬,资环学院刘海峰教授向《解放日报》、澎湃新闻、东方网等众多媒体道出了华理成功的法宝:用利益分配制度激励科研人员投身成果转化,重视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健全技术转移体系的各个环节。
除此之外,还有学术专家通过撰写网络言论文章来传播华理声音。从2月1日到2月18日,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法学院吴亮副教授在东方网连发4篇评论文章,分别聚焦儿科看病难、上海长期护理制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海外产业园建设等话题,并提出个人观点为政府管理支招。
2015年,学校正式实施《华东理工大学学术外宣激励计划》,授予积极参与学术外宣的53位专家“学术外宣奖”,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6位“华笙奖”获得者和3家单位进行了表彰。新年伊始,学术专家们围绕社会热点话题,用专业知识为公众释疑解惑、为政府分忧解难的做法,对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华理的对外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