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养地”热情 回归“藏粮于田”

03.04.2018  23:31

如何在耕地的产出与休养生息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国内,长期以来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藏粮于田”的自然耕作规律,往往在市场的压力下被忽略,而落入土地“越种越瘦”的窘境。

松江区农委近日印发了一份重要文件。未来,松江全域15.3万亩粮食耕地将逐步加入到一款名为“耕地地力指数”的农业保险中来,耕地地力首次成为被保护核心要素。该险种将对参保农场主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壤保护行为进行考评。地种得好不好,通过量化指标来监测,土壤质量改善的农场主,将获得保险性的奖励。

作为一项开创性探索,这既是国内首份针对耕地质量保护出台的保险,也是首个针对农业保护行为给予奖励的保险。目前,该项目申报为市农委农业保险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或将在更大范围实现推广。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和主要载体,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在松江,创新性地通过政府引导购买保险,将家庭农场主的耕作利益和土地地力水平相挂钩,从操作层面进一步理顺了土地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也将千百年来传统耕作中“藏粮于田、藏富于土”的观念,传递到农民种田的意识中来。

地力指标量化,

土壤监测数据库成为制度化依据

3月29日,松江区“耕地地力指数保险”首场入村投保仪式在泖港镇胡光村启动,周边4个村20余户家庭农场主现场签署了保险协议。未来1个月,该区600多户符合标准的家庭农场主将陆续参保,覆盖全区耕地面积9万余亩。随着保险协议的签订,参保的所有耕地将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土壤有机质成分检测,作为投保之前的基础数据依据。建立一户一保单,形成一户一检测报告,一户一动态数据。随着这项保险工作的启动,松江土壤质量监测的数据库也随之建立,并将形成长期、动态的地力指标跟踪、监测机制。

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耕地质量相对全面的普查和掌握,也缺少相对客观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对耕地质量的评判,难以真正落地。地力指标量化,让耕种效果有了评估机制,这项由松江区农委和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松江支公司共同设计推出的“耕地地力指数保险”,成为评测耕地质量保护的依据,也成为耕地保护制度化的有效突破口。目前,该项目还申报为上海市农委农业保险以奖代补试点项目,或将在全国范围推广。

松江区农委出台的名为《松江区关于以奖代补耕地质量保护的实施方案》,正阐明了这一创新做法。根据农业生产要求,方案设定了两项指标,作为衡量“地力水平”的核心要素。第一项,是耕作层厚度,依据抽样,当保险期间的耕作层厚度保持在≥17厘米的标准,将视为合格;第二项,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松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选择这两项指标,是由土肥、水稻专家经过了9个月余遴选,最终认定的水稻种植中具有代表性,和更好的操作性的要素。

参照方案,参保者以5年一轮生产经营合同周期为保险期限,合同履行期间,将在第3年和第5年分别进行“期中”和“期末”测评,由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土壤指标检测,对比土壤质量的提升度,参保者可获得相应程度的奖励。据介绍,相比从前,以“绿色、生态”为名的耕作补贴,大多无法实现更直观的效果判断,而具体的量化指标的出现,则让这个过程变得更有说服力。

以奖代补,

首份奖励性保险向地力水平提高者倾斜

该保险的推出,对耕作者的农业生产行为形成了约束。然而,该保险一经出台,就受到广大家庭农场主的欢迎,无一例外地投了赞成票。将地力改善程度与参保人的奖励收益挂钩,地力保护越好,参保人也将取得更好的收益。这一笔帐为更多人所认同。

除了地力指标量化,以奖代补正是该项保险设计的又一大亮点。对补贴而言,将农业“直补”转变为“以奖代补”,对保险而言,则由原来的“逆向赔付”转变为“正向激励”,如此,不仅打开了农业支农惠农补贴方式的新思路,也将有利于发挥粮食生产经营者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耕地养地的良性循环中来,促进耕地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和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给付方式中,地力改善程度与给付收益是成正比的。同时期中,改善程度越高,给付奖励越多,随着承包年限增加,参保人即使是在维持同等地力水平基础上,所获得的给付收益也逐步提升。具体说来,方案将地力的增幅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举个例子,在第一轮5年承包期内,在第3年“期中测评“时,根据地力改善程度,参保人可获得每亩地120-480元不等的奖励;到第5年“期末测评”,可再获得相应200-800元不等的奖励。也就是说,一名家庭农场主在5年承包期内,最低共可拿到每亩地320元奖励。按承包面积100亩为测算,就可拿到3.2万元。而倘若参保人继续进行第二轮承包,同等水平下,最低共可拿到每亩地360元奖励;以此类推,进行第三轮承包时,最低共可拿到每亩地400元奖励。

通过保险机制,将财政资金的作用放大,经营者的耕种时间越长,地力改善越好,不仅获得的奖励多,奖励幅度也越大。”安信农保松江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合理的保险机制,将激发耕作者的责任心,收到更好的效果。

该保险需参保人出资的费用并不高。该保险由市、区两级财政和生产经营者共同出资。其中,市财政补贴40%,区财政补贴40%,由家庭农场经营者自筹20%。保费大约在每年每亩80元,由市、区共同担负为每年每亩64元,家庭农场主仅承担约每年每亩16元。

而想要得到奖励,执行难度也不大。据介绍,对参保人来说,只要在承包经营期内,遵循统一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要求,采取保护措施,科学生产,耕地土地质量就可保持不变或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的保险奖励基本是十拿九稳的。

不过,除了“以奖代补”之外,处罚措施也在考评之内。方案介绍,倘若两次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相对基础值下降超过了5%的幅度,复检又不合格,经调查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了生产过程的耕地质量下降,或将取消下一轮承包经营资格。

借力保险机制,

建立土地、农民和农产品之间的良性循环

如何建立耕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是松江区农委长期以来探索和关注的问题。目前,随着耕地质量保护实施方案的落地,“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将作为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任务长期实施下去。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是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这项工作积极开展的题中之义。

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松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守住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红线,就要在稳定面积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土地健康,种植科学,才可能让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才有可能带动产出的“松江大米”进一步向绿色、生态方向迈进。将这样的理念落实在保险设计上,发挥市场调配作用,在土地、农民和农产品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在这个利益共同体的背后,是松江农业耕作保护体系的形成。“关注土壤保护,就是关注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松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农田耕作制度,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当前效益和长远能力都具有重要影响。在耕作质量保护评测机制的背后,是科学耕作制度的建立。通过这样的制度,既能保证当前粮食生产产量,又能保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早在十年前,松江就开始实施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秸秆还田的耕作制度改革,并通过冬闲时种植绿肥、深翻、二麦各三分之一的“三三制轮作”,改善土壤。

自2017年起,开始全面推行冬闲深翻或种植绿肥与一年一熟制的耕作制度,增加绿肥、深翻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进行农田养护,土壤培肥,通过用地与养地的结合,进而改善生态。

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出台,正是以松江长期以来的科学耕作制度为基础的。这一保险作为参保人可能获得的一份新收益,将在市场的政策性调配中发挥作用,也将使农民更易从长远利益出发,对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更有兴趣,也懂得养地的重要性。

记者 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