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激发现代都市活力 未来将增“微空间”

28.04.2015  10:30

  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生活中最具有活力的空间组成,丰富、有趣、便捷的公共空间,是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随着上海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的公共空间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民生需求。

   建成若干大型区域公园

  近年来,上海市郊大型公园日益饱和,如顾村公园高峰日游客量已达16万人次,大大超过了设计游客量。上海未来规划将在郊区(县)全面建成若干大型区域公园,如在建的青西、长兴岛等郊野公园、崇明的森林公园以及滨江滨海湿地公园等,既具有生态涵养的保障功能,也是市民郊游远足休闲的好去处。

  为提供市民家庭休闲、文化艺术、户外运动等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则布局在集中城市化地区,市级公园服务半径约3—10公里不等,成为分片区的重要大型绿地和开放空间;而社区公园则讲究尺度较小而距离较近,尤其强调步行可达性,结合滨水空地、街头绿地、公共建筑边上的小型开放空间,形成精致的“口袋公园”,一般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实现步行15分钟的全覆盖。

  绿道(Green Way)广义上既包括了人们慢行交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也包括了大型的动物迁徙通道与生态廊道。绿道连接了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和高密度聚居区、公共服务设施和轨道交通站点,是城市开敞的空间纽带。未来规划将充分结合上海的道路、河道、带状公园等线形空间建设多层次的绿道系统,为创造低碳、步行生活方式提供基本保障。

   提升公共空品质与内涵

  公共空间与旅游、休闲、观光等体验活动相结合,才能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文内涵,成为可享有、可观赏、可游憩的活动场所。

  突出标志空间,以人民广场、黄浦江沿岸、南京路、豫园、外滩、陆家嘴等为综合性公共开放空间节点;以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公园绿地、景观河流、文化创意园区等为特色公共空间节点,形成精品型体验网络。

  丰富空间类型,大力增设市民最为关注的社区公园、街头广场等“微空间”节点,如北京尝试将胡同停车位改造为微公园的创意获得了市民欢迎。通过重塑环境、提升品质,以巷道串联,构筑大众型休闲网络。

  城市空间的营造已进入人性化、品质化的阶段。未来规划将尤为重视对艺术文化的注入与包容,为草根艺术提供“一席温床”。增加户外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加强城市家具、标识等设施的艺术设计,引导恰如其分的城市色彩,烘托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氛围,推广良好的公共空间行为素养,吸引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塑造中。提倡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不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品质。

  城市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城市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城市的公园是可以品味的,城市的天际线是可以供人眺望和遐想的。公共空间是上海的魅力之眼,是城市客厅,是上海展示、传播自身特质的媒介,更是上海实现全球城市愿景的重要途径之一。(资料提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请登录http://www.tjupd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