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林局长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建议修订防洪涝标准

26.01.2016  18:41


澎湃新闻》记者 姜丽钧

                                                            2016-01-22 18:24

 

这两年,每逢暴雨天气,“看海”一词就会频频出现,上海现有的防洪排涝设防也不止一次遭诟病。日前,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局长陈振林递交提案,以数据印证上海极端天气风险增加,最近25年,上海小雨日数明显减少,而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增多,其中暴雨日数更是骤增61.1%,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也意味着现有的城市防洪(潮)除涝实际设防标准已经偏低。

 

上海暴雨概率最近25年大幅上升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研显示,2008-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暴雨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在上海,2013年上海“9·13”暴雨期间,浦东陆家嘴地区积水严重,造成交通一度瘫痪;“10·8”暴雨期间,黄浦江干流、长江口及杭州湾潮位全线超警。2015年6月17日上海北部的宝山、嘉定和崇明等地特大暴雨导致交通堵塞,复旦、同济、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园变“泽国”;2015年8月22-24日特大暴雨过程导致上海20处公路下立交积水超过25厘米,虹桥机场停机坪大面积积水。

在陈振林看来,这些都不是偶然现象,并且有气象学上的大数据证实: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4年两个时段的上海市降水特征,可以发现,小雨日数明显减少,而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增多。 其中,大雨日数比例从5.4%上升到7.5%,增幅38.9%;暴雨日数比例从1.8%上升到2.9%,增幅61.1%。同时,以徐家汇站为例,1981-2014年期间年最大24小时累积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概率达到56%,而在1951-1980年期间其概率仅为30%,增幅近1倍。

 

大部分区域排水标准不到一年一遇

 

陈振林表示,利用最新降水资料编制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上海1年一遇小时降雨量已经由35.5毫米增加到38.2毫米,3年一遇和5年一遇的暴雨标准也分别提升了2.2和1.5毫米。目前,上海大部区域现行城镇排水标准为35.5毫米/小时(1年一遇),降水极端性增强给城市排水管道、泵站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按2004年的实测潮位观测结果计算,吴淞口站200年一遇高潮位已达6.2米,逼近1984年该站国家批准的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标准(6.27米),这说明受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等因素影响,黄浦江市区段防汛墙的实际设防标准已降至约200年一遇。

而且,上海气象部门对未来强降水事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与2001-2010年相比,上海2021-2030年强降水日数增多、强度增强的可能性仍很大。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上海的海平面上升将加剧潮水顶托作用,降低城市排水能力,上海防洪除涝系统面临的风险将持续增加。若经过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累积后,风险很可能达到或超过城市可以承受的临界值,上海城市内涝、河道漫堤等现象可能频繁出现。

 

制定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未来气候变化

 

陈振林在递交的提案中表示,洪涝灾害治理将是未来上海城市安全运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他认为,目前上海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标准,均来自历史气候条件统计推算,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考虑不够。建议根据最新气象、水文和海洋资料,并充分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修订完善现有防洪(潮)除涝标准。

他认为,今后,在制定城市长期发展规划时需要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建议借鉴国外大城市洪涝灾害治理先进经验,加强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在城市规划和重要基础设施设计参数制定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增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