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晖:读书不可不择
叶灵凤是有名的藏书家,曾慨叹择书而读的苦恼:“将一些常用的参考书和工具书,挑选一些放在手边,这工作做起来还不困难,可是要想将一些想看而未看的书,拿几本来放在手边,以便尽先的利用机会去看,这可不容易了。因为每一本书都是想看的,而其中有不少一‘想’就想了十多年,至今仍是想而未看。要想将这样的书挑选几本放在手边,如果不想太麻烦,本来只要随手拿几本就是了,可是一想到应该谁先谁后的问题,那就困难了。”对于藏书丰富而喜爱读书的人来说,叶先生的心事想必大都有过经历。眼前贮书如山,可是限于时间和精力,常常既想读这一本,又想读那一本,既读着这一本,又惦记那一本,这种滋味委实不大好受。但是话又说回,这终究是藏书家的麻烦,一般人不与。然而人生在世却总应该多多少少读点书,要读书自然就不免会碰到读什么书的问题。享受性质的读书不拘何种读物,只要自己喜欢,乐意去读,读了都会有收获。可是一个人若想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思想、智慧、趣味,什么书值 得读什么书不值得读,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做专业学习的人,更应该认真考虑读物的挑选。 记得曾国藩曾说:“买书不可不多,读书不可不择”,他一边叫人要多买书,一边又告诫人买来的书其实不必都要读,关键还在于读书要择其中的精品而读之。读书好比投资,花精力、时间、兴趣在这上面,如果用功走错方向,有人认为惨过败家。事理昭彰,读物选择的好坏也会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能否在一门学问中登堂入室。章太炎在一次演讲当中提到:“中国底书籍,浩如烟海,不晓得门径的人,就要望洋兴叹,不知从那里下手,有了门径,就有方法 了”,而若是“不晓得门径,读书不但无益,还有害处。”门径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如何学会选择读物是其中之一。选择读物说难不难,说易亦不易。以我一得之见与个人经验,大略有这样几种方法:
最经济的办法当然是通过师友的介绍和推荐。听取老师、朋友、同学的意见是借助于别人的眼光、个性和经验来替自己作判断,好处在于简单方便、节省时间,能很快对一类读物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不失为择书的一条捷径。但也有缺点,缺点就在读物经过别人推介免不了要受限于介绍人的思想程度与品味高低。如果一本书是由高人推荐,自然大可放心,只是高人常常很难碰到,这要讲究际遇;而如果是由眼光一般的人所荐,恐怕找到好的读物的机会就要大大下降了;至于下焉者更无论矣,只看太炎先生所说!总而言之,由师友推荐读物固然是可取的途径,但也要能多多听取不同的意见,广采众议,择善而从,不要只在一两个人中间打听,囿了眼界。
第二种办法是找有了一定时间积淀的读物。时代的风尚不同,对一本书的好坏评价也会随之而异。然而时间是淘沙的大浪,能够在历史中留下来的书不能说全是精品,但也至少说明它们自有存在的价值,加上历来都有相关的评价可资参考,选这些书来读不太可能出错。而且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就读中国书而言,各种门类传世的佳作无数,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选择的范围其实很广。
第三个办法是先确定想要了解和获取的题材与知识,由此而广泛地搜寻同一主题的读物,作比较的阅读。朱熹讲到“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即有深意。但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多种读物并读,在较为开阔的条件中作取舍,一定要胸中没有成见。如果有了先入之见,再多的读物也只等于一种读物,不会有比较的深度和趣味。怎么样做到没有成见?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一本书说了什么,而是这本书为什么这么说。换言之,作者 写书的思路比书中表达的内容更重要。
书本身也能“举荐”书,特别是很多讲述治学经验的书,尤能提供具体的参考和借鉴。所以,第四种可行的办法是选择读一些大师高人的自传或者回忆录,从他们的人生阅历或是读书经验中找寻自己适合的读物。就自主性而言,这种办法很强调我们的眼力和感觉。我们根据自己的气质与性格,观看历史上不同成名人物的人生经过和思想历程, 凭借先例的具体演绎和生动展示作为选择的依据,一旦找到中意的读物,便多半会深入我们的情感和内心之中。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广纳百家经验,博观约取。博观的目的在使涉略更加丰富,开阔选择的余地,将以反约。而这约取未必就是学习百家的长处,融为一炉,而是着重于吸收有惬自己之性格、气质、趣味、胸襟和情怀的东西。人与人先天后天皆有所不同,要紧的是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我们读书只取自己所需、所爱、所能,其他舍之何妨。比起前面所讲的三种办法,这种方式可能更为弯转更加复杂,但就收效而论,也可能是最深刻的一种。
一个人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找书和选书。等到懂得如何作选择的时候,读书就算大致入门了。故读书不可不择!
(作者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2012 级研究生 潘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