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世锦赛昨日圆满落幕 冰雪盛宴助力北京申办冬奥
在一场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庆祝表演中,2015年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于昨日正式落下帷幕。冰上舞蹈、如梦似幻,过去的一周中,这场于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上演的冰上盛宴几乎汇聚了整座城市的目光与关注。从场场逾八成的高上座率,到场馆内不时下起的“维尼熊雨”,在上海这座常年鲜有飞雪的南方城市,数量庞大的冰迷们却用最真挚的热情点燃了整个冰雪世界。
冬季运动在上海的生根并非一朝一夕。从四年前首度落户的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到后来已成申城传统的短道速滑世界杯,在“北冰南展”战略的指导下,近年来众多冰上赛事汇聚申城,让上海在实践中积累办赛经验,也由此培养出了大批本土的铁杆冰迷。
在北京积极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特殊时刻,如今这届花滑世锦赛的成功更像是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加分展示。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冬季运动在中国深厚的群众基础,更证明了中国早已具备了举办大型冬季赛事的能力与决心。
“我为上海打出高分”
从最初诞生到不断壮大,花滑世锦赛已走过了百余年的时光。如今它首度走进中国,就与上海擦出了最美妙的火花。
“从筹备到举办,组委会完美地完成了每一项工作。赛事不仅向世界展示了非常好的场馆,也让我们见证了这里浓郁的滑冰氛围。”谈及本届花滑世锦赛,国际滑联主席奥塔维奥·辛匡塔一再重复着对这座城市的感谢,“我会为上海打出高分。”
在他看来,作为世界冬季运动版图上的重要组成,花滑世锦赛如今在上海所取得的成功,其意义绝非只是办好一届高规格的比赛那么简单,“就气候条件而言,上海并不具备冰上运动的基础,却依然能出色地完成办赛任务。这证明了冬季项目不仅能在哈尔滨这样的城市生存,也适合在整个中国广泛推广。”
除却成为继日本、韩国后冬季运动在亚洲的另一片沃土外,按照辛匡塔的计划,中国还将承担起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过去,冰雪项目的重心更偏向欧美,我希望能借助本届赛事的成功举办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中国,乃至整个亚洲。”
申奥过程中的加分展示
“无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技术官员,或是国际滑联的工作人员,都对我们的赛事组织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从这一点看,我们通过这届赛事的举办,展示了中国申办冬奥会的扎实基础。”对于本届花滑世锦赛,上海市体育局局长、赛事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永平曾如是总结。
“扎实的基础”体现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回答。乌克兰单人滑选手亚罗斯拉夫·帕尼亚特说自己在上海体验到了质量最好的冰场,而已为国际滑联工作多年的俄罗斯姑娘塔季扬娜则对赛事组委会的应变能力记忆犹新。但无论答案究竟如何,2015年花滑世锦赛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却是同样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任洪国看来,“对于北京申冬奥而言,花滑世锦赛是最好的展示和助推机会,它让评估团对冰雪赛事在中国的举办有了最直观的观感。”在诸多办赛因素中,任洪国认为,最该被重视、也最为难得的是观众的热情,而本届赛事则在这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上海的观众素质特别高,也很懂花滑。双人滑结束后佟健就说,他最后托举都不行了,就是观众的激励让他一下举了起来。”如今的上海已有了11片常年冻冰的室内冰场,以及五家市场化运营的冰上俱乐部,培养起了500余名冰上运动注册选手和数量庞大的冰迷群体。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的都是冰雪运动在申城深厚的群众基础。
北京完全有能力举办冬奥会
在花滑世锦赛如火如荼举办的同时,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也于上周末结束了对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地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的考察。尽管不便对评估团最终的选择进行表态,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主席茹科夫却留下了一句令人振奋的回答,“考察的结果已经充分证明,北京完全具备举办2022冬季奥运会的能力。”
茹科夫表示,在考察团离开的时候,所有成员都对北京这座城市以及其所蕴含的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很多场地都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中发挥作用,而这正是国际奥委会改革方案关于奥运遗产部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在他看来,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同样为北京留下珍贵遗产,它让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到运动中来。
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已经完成了对北京以及另一个候选城市阿拉木图的考察,随后将根据考察情况,综合评估团各位委员的意见得出评估结果。而在这份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评估报告中,评估团将对候选城市申奥的机遇和风险评估等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在可持续性和奥运遗产方面。
根据日程,该评估报告将于6月1日公布,并成为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委员在吉隆坡全会最终投票的重要依据。两个候选城市的申奥团队都将有机会于6月9日、10日在洛桑直接向国际奥委会及国际冬季运动联合会进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