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旧照 三代人的淮海路记忆[组图]

18.07.2015  12:37

  原标题:【卢湾旧照】三代人的淮海路记忆

  三年困难时期,我爸妈经常上午10点不到就到西餐社门口排队,那时候菜场里已买不到什么肉,但西餐社有炸猪排,所以每天很早门口就会排起长队。

  我家三代人都在曾经的卢湾区居住过很长时间,外婆至今住在瑞金一路126弄。这条弄堂的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与淮海路仅相隔一两百米,弄堂对过是向明中学。我的童年就在这一带度过。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公一家从镇江逃难到上海,用金条订下了这条弄堂的一幢3层楼房子,窗外即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那时,小外公刚出生。他记得小时候,弄堂里住着不少白俄。弄堂口有一个水果店,老板是山东人,也会讲一点俄文,用来吆喝卖水果,就像现在许多小店老板会讲英文一样。

(1936年霞飞路吕班路口,即今日淮海中路、重庆南路口)

  与瑞金一路126弄相连的118弄,当年住着大名鼎鼎的唐纳。小外公说,唐纳原姓马,比他小一两岁,个子不高,很帅气,头发一直抹着发蜡,印象中经常穿淡咖啡色西装。唐纳曾经和电影演员陈璐结过婚,小外公在多部电影里看过陈璐饰演的角色,如舞女、交际花之类。

  霞飞路的繁华,与白俄有很大关系。这些俄罗斯人都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来到上海的,他们中的有钱人大多定居在霞飞路一带,在这条法租界马路上建了老大昌、哈尔滨西点房,以及复兴、蓝村、宝大西餐社,让淮海路的洋味更浓了。我妈妈是“老三届”,她小时候还能在淮海路上看到白俄营业员。三年困难时期,复兴、蓝村、宝大三家西餐社给我爸妈留下了深刻的回忆。那时候,西餐社有“公司大餐”,相当于现在的工作套餐,分甲、乙、丙三种。丙种套餐售价只有1元,含炸猪排、罗宋汤和两只小面包。三年困难时期,我爸妈经常上午10点不到就到西餐社门口排队,那时候菜场里已买不到什么肉,但西餐社有炸猪排,所以每天很早门口就会排起长队。妈妈和她的妹妹们中午吃完“公司大餐”后,常常留在饭店里,晚上继续开吃,“补足油水”。

  对老大昌,“80后”的我有很深的记忆。那时老大昌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类似于现在的哈根达斯,属于“高大上”。我最喜欢吃老大昌的掼奶油,记得是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可以坐在店里吃。有一次我在吃的时候,旁边有个小囡盯着我看,他妈妈说:“烊脱个冰砖呀(沪语,“融化掉的冰砖”),有啥好吃个啦!”我听了好气恼,真想跟她说:“侬懂伐?搿叫掼奶油!

(新旧老大昌)

  上世纪90年代,老大昌逐渐没落了,随着我的童年一起消逝。没想到去年,告别淮海路12年的老大昌回来了,而且每天顾客盈门。冰糕、掼奶油、拉花饼干……那些承载老上海、老卢湾记忆的西点再次现身,外婆、妈妈时常去买。我吃了她们买回来的饼干,觉得味道一般,奶油味不重,“高大上”的形象似乎已不复存在。

  我家和向明中学也很有缘分。爸爸、妈妈、姨夫都是该校校友。走出瑞金一路126弄,穿过马路,就是这所名校。向明中学的前身是震旦大学附属中学(男生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及女生中学部。东部校区的震旦楼由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爸爸说,他进向明中学读书时,教学楼4楼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宿舍还保留着,后来才改建成办公室。教学楼的装修很考究,2楼以上的走廊都铺设软木板,走在上面几乎没有声音。震旦楼的礼堂也挺气派,里面的椅子都是柳条靠背椅。爸爸读书那会儿,男生们经常在那里打闹,扔椅子,结果完成了“历史革新”,没过多久长板凳取代了柳条靠背椅。

(80年代淮海路上的长春食品商店)

  妈妈读书时赶上知青上山下乡,前往贵州插队落户。今年二月,她在中学同学微信群里收到一条消息:留在贵州湄潭县的最后一名向明中学知青在当地去世,无钱买墓碑,故向校友募捐。这条信息,勾起了妈妈的回忆:“他当年是向明中学篮球队的最帅男生,投篮姿势很漂亮,有许多女粉丝……

(益民百货公司,淮海中路652号)

  据说,当年的这个帅小伙住在瑞金路,在学校里有个女朋友,是跳高运动员,高挑秀美。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帅小伙被安排到崇明农场,但听说女朋友是去贵州,赴贵州湄潭的队伍出发那天,他毅然把打包好的行李搬到操场,加入了这支队伍。

  来到湄潭后几年,女朋友成为工农兵大学生,前往一所大学读书。而帅小伙的爸爸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自然不能上大学,从此再无相见机会。失去心上人后,他成为一名理发师,和当地一名女理发师结婚,又离异,多年来都没有回到上海,可能生活境况也不是太好。现在,他永远留在了湄潭那片土地上。

  前几天,妈妈告诉我,他们几个老同学自发捐出一笔钱,终于帮当年的这位帅小伙买了墓地,竖起一块墓碑,上面镌刻着“上海知青某某某之墓”。我不禁心生感慨:如果不是历史的阴差阳错,他也许能和那个向明中学女生结婚,如今也能像我爸妈那样,逛逛淮海路,回忆昔日光阴吧。然而谁有能知道,或许更令他留恋的,反而是遥远西南边陲的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