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学子用汗水书写速度与梦想 ——我校“湛”车队参加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记

21.10.2015  11:04

      10月12至17日,襄阳——这个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在此时此刻也因为第六届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举办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在来自海内外共70支队伍中,首次参赛的上海理工“湛”车队首秀成功完赛!上理人的赛车梦并不是头脑一热的举动,而是为了秉承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大学生赛车梦的宗旨。早在2013年初,机械学院已牵头成立考察小组前往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现场考察情况,经过了解分析决定在2014年8月份成立了“湛”车队,而取名“湛”也是为了传承上理首位华人烈士校长刘湛恩百折不饶的精神。

      团队是由来自各个年级的机械学院的33名学生组成,成立之初,没有过硬的加工设计技术、没有完善的团队管理机制、甚至有些同学专业课还没有上完。没有人知道这个梦要多久可以实现,冷嘲热讽冲击这个年轻的团队。但也正是这样的质疑声,让队员们认识到做比说更重要,不需要无谓的辩解,踏踏实实地做出赛车给自己、给学院乃至学校一个交代。

参加第六届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全部车队合影


      无数的日夜,机械学院专业中心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只有机械设备运转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寒暑假,队员们主动放弃休假,按照职能不同分组有序地聚在车间商讨方案。不了解发动机性能参数,图书馆借来专业书籍查找;不清楚方程式赛车的最新理论研究,知网上一篇篇查阅文献;需要定制赛车专用的管材,批发市场买材料自己做焊接,至始至终坚决做到将每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做有品质的自主设计生产的赛车。每天下了课就直奔车间,珍惜车队工作的每分每秒,这是大家的共识。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设计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采购营销的每一个策划,一步一个脚印,光是文案资料就整理出一份多达398页,总计10万多字,200多页表格的运营报告,一点一滴都浸着同学们辛勤的汗水,同时第一辆赛车“湛恩一号”也不负众望在10月8号这一天走下了生产线,搭上了第六届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末班车。这也意味着上海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真正实现了零的突破。

挑灯夜战进行调试

 

      10月12日,上理工“湛”车队正式进驻襄阳梦想赛车场,2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队员们马不停蹄地赶往赛车场开始连续12个多小时的赛车组装调试,即使这之后每天都是工作12个小时以上,乃至通宵达旦,天气更是酷热难耐,也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在努力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梦想的团队。比赛分为静态比赛和动态比赛。静态比赛中我们的答辩获得了评委们一致的好评。动态比赛中,当进行到车检第三检时,由于四轮不能抱死,卡在了制动测试环节,不得不暂停车检,也因此错过了之后的直线加速和8字绕环赛。所幸,我们在高速避障赛前解决了制动问题完成了三检,而此时,仍然有19支队伍还未通过三检!在高速避障项目,我们派出了四位车手中的两位:施闯闯、盛士行,虽然鲜有大赛经验,但都跑出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最好成绩为1分15秒42(未加罚时)。在来自上海所有参加此项比赛的队伍中仅次于同济的1分01秒37(未加罚时)。

“湛恩一号”比赛剪影


      最后一日的耐久赛是整场比赛的高潮,其中属下午一点的TOP10耐久赛最为精彩,TOP10的学校有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代表着目前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最高水准的10只队伍。最终,老牌强队同济获得了耐久赛的第一名。TOP10的耐久赛结束后,“湛恩一号”上场了,一圈、两圈、三圈……正当大家都兴奋于车手的稳定发挥时,裁判甩动了黑旗,赛车被迫出赛,原来因为单圈时速低于最快的队伍超过了大赛规定的范围,赛车被罚下了场。就这样,动态赛最后一项耐久赛草草收场,而最终车队总成绩排名位列第61名。至此,“湛恩一号”的处女秀正式画上了句号。虽然此次比赛已经达成预期目标——首秀成功完赛,但我们绝不会止步不前,更应该戒骄戒躁勇敢前行。

 

“湛”车队全员合影

 

      当然,赛场有竞争更有合作,每日与兄弟院校车队交流让我们获益良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科技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已经连续参赛5年的河南科技大学河洛风车队,领队牛毅老师和队员们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技术交流与讨论。牛老师在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排气热能量的循环利用、悬架轻量化设计加工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导。而北京理工大学则毫无保留的与我们分享他们独特有效的纳新方式,包括暑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有效的监督机制等等。另外我们还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各大高校车队分别进行了学习交流。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彼此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同时,一同相约明年再战!
      上理人敢于做梦,勇于圆梦。年轻的我们,品味着独特的味道,我们点燃青春之火,怀揣梦想,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间任意翱翔、驰骋,我们相信青春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期待来年,我们继续坚持所爱,放手去追,越“湛”越勇!

 

供稿:机械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