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书力:一个人不被打扰地思考科学问题,就是最大的幸福
27.10.2016 20:20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1米64的个头,没有身高优势,他却喜欢打篮球专攻后卫,一有机会投篮命中率不俗。不对称去芳构化,这对化学家来说也是一个极冷僻的领域,可参考的文献数量少之又少,他却甘之如饴,以大量原创性的工作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不畏挑战,这正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游书力的科研信条。几天前,他刚刚获得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纠正了文献中的错误
手性无处不在。人们的左手和右手看起来一模一样,互为镜像,但无论你怎样努力,它们在空间上都无法完全重合。这种现象在化学中被称之为手性,其中一个结构可能有价值,而另一个“看上去一样”的可能无效甚至有害。手性药物在2010年已超过了 2000亿美元市值,并以每年 15%速度增长,占到了新药研发的三分之二。科学家们用独特的手性合成方法,可以只得到一种或主要只得到一种有价值的手性分子。不过,要在实验室里把它高效地合成出来,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游书力开创性地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为手性合成开启了另一扇窗。6年前,他的一位研究生在合成化合物时无意中产生了一个去芳构化的分子结构,这种结构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比较难以得到。游书力敏锐地判断,这一结构形成的普遍规律可能会带来其他科学问题的解决。事实验证了他的大胆假设,通过这一类反应大大缩短了有价值的手性化合物合成时间。他还发现一些分子反应是经由去芳构化过程再经基团迁移芳构化实现,从而纠正了文献中产物结构的错误,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他的多个工作被收录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部专著,“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这一概念则被国内外同行应用于发展新反应。
41岁的游书力算得上“多产”,独立工作以来共发表论文180余篇,获批专利十余项。发表论文被他引7600余次,被列入Elsevier统计的高被引学者名录。他还被聘担任了美国化学会《Organometallics》杂志副主编。
享受“两点一线”的平静生活
“化学家在实验室比造物主厉害得多,可以合成许多的东西。”游书力笑着说。正是因为化学可以创造新的物质,因而在他看来,这是最有魅力的一门科学。
因为喜欢。他一直牢记着导师戴立信先生跟他说过的一句话——要做科研上的世界冠军。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要求自己要有独立思考,要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当你真正实现了一些原创性突破,这种喜悦,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因为喜欢。他特别看重学术上的自由,当年在美国一家知名药企担任独立课题组长时,一个很有趣的科学问题有时刚做出点眉目,却会被要求放弃,原因只是这个项目挣不了多少钱。尽管收入颇高,他还是毅然离开了。
因为喜欢,他每天早上7点半到办公室,中午休息10分钟,回家吃了晚饭再回到办公室,一直到夜里10点。有时候在外面呆上一两个钟头,他就惦记着回办公室去工作,“一个人不被打扰地坐1小时,思考一下科学问题,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游书力非常享受这样“两点一线”的简单平静生活,“我是一个既幸运又幸福的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做农活一直比不上我两位哥哥,多亏了这样一份科研工作,让我既喜欢又能有所为。”
亲自核对所有的论文数据
今年刚毕业的博士杨泽鹏说起导师依依不舍,亦师亦友的游书力非常平易近人,周末喜欢和学生一起打篮球,不仅牵头成立了一支10多人的篮球队,还自费赞助了队服。不管平时事务有多繁忙,他把每个学生的课题记得一清二楚,经常到实验室和学生讨论问题。在学生遭遇实验失败的时候,他会帮着找文献分析问题,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同在一个课题组的副研究员顾庆和郑超说,有的学生想做一些简单的课题,这样好快一点发表论文,但游书力一直强调慢一点没关系,还是要勇于做一些能够引领国际的课题。
和他的温和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游书力在治学上非常严谨,尤其对实验数据要求非常高。有的学生不喜欢做原始实验记录,这一点在游书力看来是断然不能接受的。课题组一年要发表大约20篇论文,每篇文章的支撑材料就有100多页,游书力不仅会仔细修改文字部分,所有的谱图和数据都要亲自核对,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
附:何梁何利基金是在中央领导同志关心下,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港币于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作者 黄海华) 【来源】上海观察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27.10.2016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