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专家聚焦“智慧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设施联通”的具体表现,也是“贸易畅通”的必要条件,得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上海市交通运输协会集装箱运输分会牵头组织的“苏浙沪集装箱运输联盟”于2014年成立。经过三年的运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互联网+集装箱运输的经验。2017年初起,更是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的教师联手,共同研发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智慧产品,推进长江三角洲集装箱运输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并着手开发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大数据产品。
苏浙沪集装箱联盟三周年暨上海交通大学多式联运智慧实验室基金捐赠仪式吸引了来自政府、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港航企业的150多位领导、专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刘建堂副会长,上海市堆场协会陈博源会长,苏浙沪集装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道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明教授等参加会议,共同见证苏浙沪平台二期“集运一号”正式发布和上海市第一个“多式联运智慧实验室基金”的设立。
上海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藤俊频处长作最新交通政策解析。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李弢主任发表讲话。上海口岸协会刘代宇处长助理作最新口岸政策解析。苏浙沪集装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龙静博士作“集运一号”集装箱运输服务及投诉平台的上线推介。董明教授代表学校给刘建堂会长颁发了“上海交通大学多式联运智慧实验室顾问”证书。
聚焦:借力智慧多式联运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自1970年代,上海港在国内率先开展国际集装箱业务。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713万标准箱,连续7年全球排名第一,成绩斐然。快速增长的集装箱吞吐量说明,作为上海港腹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稳定,港口运作高效。但是,快速增长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给港区周边及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较大压力。苏浙沪集装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道康先生对苏浙沪联盟成立三周年以来做了回顾并对未来联盟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目前上海道路集装箱运输行业承接的运输业务基本以重箱出口或者重箱进口的单向操作,在空箱提还箱过程中因为信息的不流畅,每天大约有3000辆集装箱车在空驶状态。集装箱运输企业与货代、港口、堆场和船公司多方之间应更加注重信息交换,港口单证的电子化及无纸化,运输管理系统的电子化与平台化,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科技创新为共同愿景,提高集装箱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服务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苏浙沪集装箱企业(上海)联盟成立三年多来不断进取追求,打造新的集装箱运输综合管理平台。同时还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港口集疏运方式,比如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多渠道地缓解路面道路交通的压力,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多式联运’物流发展政策,联盟平台将借助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专家机构的研究力量,设计进一步支持上海及华东地区各港口的互联网+多式联运的业务模式,为整个港口物流业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探索:卓越的全球城市与国际航运中心
在面向204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选择将“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个当今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城市,如何在建成卓越全球城市的同时,强化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是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院长助理赵一飞博士早在2002年就参加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运输系统规划”。他在研讨会上所做的“展望港航新生态”报告中指出:多式联运不仅仅是多种运输方式的简单组合,更是海、空、铁、公等复杂系统之间的高效衔接,对于智慧和智能产品的需求超乎以往。展望当今世界的全球城市,无疑都有多式联运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血脉,为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各类社会活动提供基础保障。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的老师们前期在多式联运的路径优化、多式联运服务综合体、基于电商平台的集装箱运价指数以及绿色多式联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业界广泛认可。相信,在苏浙沪集装箱联盟等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上海交通大学多式联运智慧实验室将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等工具为上海这座未来卓越的全球城市所面临的各类复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多式联运智慧产品。
在随后举办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头脑风暴中,波罗的海交易所中国区总代表李贤明、上海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协会秘书长李林海、深圳鹏海运电子数据交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堂胜、利德亚非船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茅志凌、宁波口岸协会副秘书长徐道群发表的观点引得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