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地质笔记》编撰出版始末
3月26日,由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本书是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退休后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的著作。当天,地质出版社和北京发行集团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了该书首发式。
那么,这本“地质笔记”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为什么要编撰出版这本书,该书有什么样的特点,在编撰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作者接触的编辑人员有着怎样的体验与感受?
带着这些广大读者同样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今日本报特别推出长篇通讯《此情天地可鉴——<温家宝地质笔记>编撰出版始末》对此进行详细报道。其中包括下列精采内容:
●这本书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每部分所选篇目均是从笔记、日记中摘选的代表性篇目,按时间顺序编排,基本反映了作者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工作阶段的工作、学习以及他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情况。
●在书页设计上,吕敬人先生通过有差别的底色设计引导读者阅读:回忆文章采用温暖、怀旧的浅黄色衬底,配图采用主色调绿色衬底,笔记主体内容采用则纸张本色。这样匠心独具的设计,不仅使书页呈现出类似沉积岩的效果,彰显地质特色,同时书页层次清晰,让读者轻松阅读。
●巍峨的祁连山,给了温家宝神仙般的诗意和广阔,更给了他在困难境遇中保持尊严的纯净内心。他写下对自己的勉励:一生将以高山为伴。一个人许下“以高山为伴”的人生坐标,即使无法预测他会在未来去往远方何处,都会知道他的归途。
●“作地质笔记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无论是野外工作、调查研究、参加各种会议,以至读书思考,我都要作详细记录,或写发言提纲、心得体会。有时是边记边想、边提出问题、边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写出自己的观点。”“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也是表达我对地质工作的无限怀念之情。”
●在回忆学习经历时,温家宝在书中讲了学习英文的两个小事:一是在上大学时因偷偷跨班学英语,被老师发现“轰”出了教室;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兰州上职工业余补习班学习英语时被老师调侃发音不准。
●尽管当年的笔记内容有个别错误,但温家宝专门要求“本书所有引录的笔记,必须尊重历史原貌,一个字都不得改动。如果确有错字,就要用括号标出来;需要说明之处,则用注释加以解释。”
●当编辑组成员第一次看到温家宝的地质笔记时,确实被震撼了:这些笔记本,封皮陈旧,内页纸张发黄。翻开任何一页,所见字迹始终工整隽秀,所见图幅线条清晰,一笔一画之间,无言地透出写字人的某种精神力量。
●温家宝认认真真地交上了“功课”——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质工作内容及专业背景,他专门在每一部分笔记前撰写了“引言”,在部分笔记前撰写了回忆文章。四篇“引言”分别置于四部分笔记内容之前。它们就像一根金丝线,将承载笔记厚重内容的回忆珍珠串联起来。
●温家宝同志自始至终都参与了《温家宝地质笔记》的编辑工作,亲笔撰写12万余字的回忆文章,选定笔记篇目。在全书编辑过程中,无论是大纲的拟定、框架的确立、内容的精简取舍、注释,还是版式和封面设计,他本人都全程给予了具体的指导。
●作者在书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在地质系统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他把单调枯燥、艰苦危险的地质工作当作锤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品格的过程,把自己所从事的地质工作同百姓的生活疾苦、把自己的理想同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饱满、斗志昂扬的激情,贯穿着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