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艳:从渔家女到气象领航人 守护洋山港20载
沈其艳(受访者供图)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9月18日报道:从洋山港一位土生土长的渔家女,成长为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的领航人,需要多久的历练与坚持?沈其艳的答案是20年。
沈其艳, 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副科长助理工程师,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年仅20岁的沈其艳就开始从事气象观测工作,20年来,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和坚持,为建设洋山港和上海气象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辛勤耕耘,含笑收获,沈其艳先后获得了“党员先锋岗”、全国气象行业模范职工小家”、连续四年获得上海市气象局“地面气象测报百班无错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6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等光荣称号。
一名“破格”录取的气象观测员
20年前,为了配合洋山深水港的筹建和论证,上海市气象局在小洋山岛上新建了洋山港气象站,认真负责、土生土长、年轻的渔家女沈其艳被“破格”录取为气象观测员。对气象预报人员来说,没有前线的第一手资料,就好像战争中缺少侦察手段获取敌人准确情报的士兵一样,发挥不出应有的判断力。同时,这些最新、最准的气象数据,也是每天为洋山港做好气象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也为东方大港和东方第一大城市从容应对台风、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提供了可靠的气象保障;在汛期还为保障上海市的防汛安全发挥着重大作用。建站以来,沈其艳一直不畏艰辛、默默坚守,严谨细致、无私奉献,观云测雾、知风晓雨,为港航部门、为进出洋山港的大轮提供了无数的优质、准确气象信息,为港口航运安全及港区安全建设保驾护航,为港口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
回想建站初期,站点还在翻修没地方住,她只能暂时借住在一户民房的楼梯下,仅够放一张床的空间,在炎夏酷暑,也只能勉强爬进爬出。在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在岛上一待至少一周,待一个月也时常发生。洋山港气象站海拔80米,虽然不高,但沿山路爬上去并不轻松。上下班山的路,都是人走多了踩出来的,跟羊肠小道并没什么区别。以前小道两边野草茂盛,天黑了上下山提心吊胆,不用说碰上大风大雨、烈日严寒了。别看这样的山路,沈其艳临产前半个月还照样踩着。
沈其艳因为不是气象专业出身,但她勤奋好学,掌握了扎实的气象理论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工作表现良好,在工作上尽职尽责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给自己充电,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拿到了本科学历,并获得二等奖奖学金。
一个病痛面前工作为先的负责人
在2010年体检时,沈其艳同志被误诊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坚强的她一下子懵了,当时站里改造最繁忙阶段,她白天照常工作,亲力亲为监工,一个月期间每晚难以入眠,歇斯底里哭泣甚至想好极端,心系着站好最后岗,把月报表完成,改造结束搬入新值班室一切安顿好,在月中旬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医院,医生建议可以当天手术,她没有请病假,工作以来从不为私事请过假顶多换个班,谢天谢地结果是良性瘤正松口气时,接到了上级领导任务:立即提供关于洋山站评选素材,她不顾身体立即恳请医生办理出院手续,拖着术后未痊愈的病体离开医院,毕竟全麻过程,沈其艳车上一路呕吐,浑身无力的坚持到家,因时间紧,第二天需完成,连夜加班上交。
工作重在责任心,她身为洋山站负责人,尽心尽责,以站为家,在很大程度上为站里花的心思完全大于自己的小家。海洋气象台领导这样说:有小沈在,我们就放心!
一位开创洋山气象站新局面的领航者
在上级领导指导和关心下,沈其艳负责洋山站工作以来,开创了洋山气象站发展的新局面。
尤其每年汛期,当遇到台风、雷电、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为了确保测报工作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位于小城子山半山腰的观测场就是她的战场,恶劣天气是大部分人避让躲藏的时候,她却要迎着风暴、顶着雷击、战斗在各种观测设备和仪器前,精准记录,实时传输每一个气象数据,尽管站里已经做好了防雷保护措施,但是雷击跳闸,电话线、电脑被雷击受损等时有发生。在她的带领下,都能克服困难,精确完成了数据观测和传输。
如今洋山站气象服务对港区的运行更是越来越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遇到恶劣天气,就得连续几天几夜加班加点,她毫无怨言。为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信誉,她抽空主动与服务单位联系,听取他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畅通气象服务绿色通道,坚持靠前服务、跟进服务、无缝隙服务,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各港航部门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为洋山港各单位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由于她始终遵循“真心、热心、贴心”的服务宗旨,各港航单位对我们的气象服务给予了充分肯定,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洋山港引航站站长送来了“东海哨兵,气象精英”的旌旗;深水港船务公司总经理送来了“精准预报、保驾护航”的锦旗;洋山公安分局送来了“无私奉献、气象哨兵”的锦旗;洋山同盛电力公司送来了“预报风云变幻、创新服务品牌”的锦旗……无声的锦旗,有声的表彰激励着她继续在这个荒山上为这个神奇的大港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