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缪煜清:奏响“科学、人文、德育”三重奏的化学老师

11.05.2017  14:01

      【编者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树人是大学的使命。长期以来,上海理工大学一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持续开展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积极探索。尤其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将构建思政课、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体系作为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当前,学校基层一线教师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求,在“课程思政”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创新探索。对此,党委宣传部特推出【木铎金声】专题,深入报道学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典型和鲜活案例,助力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落实。

 

      现在的大学里,各门学科自成体系,学科之间更是泾渭分明。而在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缪煜清教授一直尝试打破学科界限,推动科学、人文、德育教育的融通,这位化学老师不仅是150余篇SCI论文和两篇ESI高被引论文的作者,也是汉英文字起源与比较、人类文明与化学史的 “资深级”爱好者,他主讲的通识课《人类文明与化学》颠覆了化学在学生心中的传统印象,上至哲学的人类终极思考,下至化学微观世界里的美轮美奂,有学生用“一旦上过,就很喜欢;一旦喜欢,再难割舍”来评价他的课。缪煜清教授认为,专业课程首先要用丰实而鲜活的素材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自觉担起学人应有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打破学科界限,哲学问题出现在化学课堂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丹砂炉鼎,何成镍金玄圆?”这是一首由缪煜清教授在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基础上创作的小诗。这首诗印在了缪教授自己设计的一幅东坡赏月图上,只是图中的月亮“非同一般”,它其实是缪教授用化学方法在实验室中合成的超圆镍合金微球,直径只有5微米大小,也就是A4纸厚度的十六分之一,肉眼几乎看不见,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如同一轮明月,栩栩如生。

 

缪煜清教授创作的小诗


      “同学们,苏东坡眼中的这轮明月有什么特殊吗?”
      “其实这是我们化学合成的微观粒子在显微镜下面的图像,肉眼几乎看不见。”
      “化学的微观世界这么美啊!”学生们纷纷称赞。
      “微观世界是一个丰富的大世界,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胞、微纳颗粒等,都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科学魅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小小的粒子,在苏东坡的眼中却是一轮明月。深入微观世界,满目清辉,自然有大美而不言,细微之处大道至美!”缪教授兴致勃勃地介绍说。
      而这就是缪煜清教授打开自己化学课堂的方式。

  缪煜清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王博 摄)

 

        在缪教授《人类文明与化学》这门课上,化学史并非单纯的背诵年代、讲讲名人故事,而是在全球视野下,从整个人类对化学的认知角度讲化学;不是孤立地讲化学史,从整个认知体系、文化、文明背景下讲解化学史。在缪教授的讲解中,学生们逐渐明白,原来熟知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与炼金术/炼丹术的传统化学实践彼此相通,而哲学、科学和炼金术/炼丹术等也互相反哺。古希腊哲学、科学的繁荣,特别是元素论的提出也为炼金术提供了主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人类文明与化学交织发展的历程在缪教授的课堂上精彩呈现。在由古至今人、事、物的讲述中,曾经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对科学、对知识的兴趣,对智慧的积极追求。

      缪教授认为: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是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媒介,化学知识的学习是高层次工程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化学也是理学的核心组成,对工科和文科学生进行化学教育是培养其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开设《人类文明与化学》课程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贯穿文理工多学科教育的思考。缪教授围绕学校“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办学目标及“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人文教学中灌输化学知识,努力提升各学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授知识”,更要“启智慧”
     

缪煜清教授给学生上《人类文明与化学》通识课(王博 摄)


      “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缪教授经常借用化学家傅鹰的这句名言。化学植根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伴随着整个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甚至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发展。多年来,缪煜清教授承担了《大学化学》、《人类文明与化学》、《化学专业英语》等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缪教授认为,大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要给他们智慧。“专业老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科技伦理教育,例如渗透对学生国家、人民、公民与社会责任的教育。”  在缪教授《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的课堂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战争武器等等都是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化学到底是好是坏?我们该如何应用化学?缪教授还会有意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问题。这些“不经意”出现在化学课堂上的问题,让学生逐渐清晰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该恪守的理念、准则,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应用化学造福人类。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王博 摄)

 

      在缪教授《化学专业英语》的专业课程上,他从人类文明与文化、语言发展与比较、科学与思维等角度引导化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基于分析的词汇学习方法。化学英语词汇共轭conjugate如何与梵语瑜伽yoga产生关联?为什么同样是iso-的词根,isotope是“同”位素,而isooctane是“异”辛烷?元素名称和神话故事、星期、炼金术、占星术有什么关系?这种学习与思考追本溯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层层递进、彼此相连,由此建立起牢固的网格状词汇体系;他传授给学生一种基于探究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缪煜清老师出版的学习语言的书籍和专业课程书籍(王博 摄)


          “缪老师的课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让我开拓了视野,了解到以前完全不知道的领域,让我不再被专业所局限,充分感受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的方法和看世界的方式。“这就是智慧的体现”,缪教授讲到,“专业课教师也要加入到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学当中来,开展专业史教育就是最好的方式。”缪教授通过自己对立德树人的执着追求,将自己的课越上越“宽”,通过打通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之间的壁垒,打通文理工之间的学科壁垒,让学生发现专业科学的真、善、美,获得成长的智慧。

 

      建设好实验室文化,打造成为学生成才沃土
      在理工科大学里面,实验室是学生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在缪教授这里,实验室是他陪学生最多也是花心思最多的地方。“实验室就像学生成长的土壤,一个拥有好的文化的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养成优秀学术能力,同时也是我们开展课程德育的重要场所。”在学生眼里,这里与其他实验室里不同的是,除了各类仪器设备,墙面文化、桌面文化、板报文化非常丰富,这里面既有缪教授有意为之,也有许多无心插柳的内容。

 

缪煜清教授在指导学生(王博 摄)


      缪教授实验室的每一面墙都被他赋予特别功能。一进实验室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几个大字“世界是一扇门,而非一堵墙”。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各类获奖证书,一面墙上贴满了缪教授科研教学获奖证书,一面墙上整整齐齐贴满了团队历年发表的科研成果,还有一面墙则贴满了各种剪报,包括缪教授撰写的科学与人文方面,如何做科研等方面的思考文章。每个实验室,包括走廊里随处可见缪教授创作的中英文化学小诗,在众多诗歌当中,缪教授最爱的是“亿万星云漫卷,恒河沙数大千,一芥尽纳须弥,梵天更有梵天”这一首,因为它富含了化学、宇宙、世界、文化等不同角度的哲思。在实验室的白板上,即将发表的关于化学解读汉字的小文章提前向所有学生分享……“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就希望在无形之中引导他们、鼓励他们、鞭策他们。”缪教授说。

      在理科实验楼公共化学实验室和实验室走廊里,11位两院院士等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大学化学系培养的学者精英的展板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关注。“沪江大学化学史是一部值得称道的校园本土活教材。”缪教授从加入上理工就开始了对沪江化学史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沪江化学史的教育。在学院组织下,缪教授带领学生一起去采访沪江化学的老校友,主持“沪江化学史略”的采编工作,学生表示:“作为沪江化学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我们感到如此的骄傲与自豪。那些优秀的前辈们,他们是中国化学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们的成就无比炫目,使我们团队大受鼓舞,我们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与之比肩的人物。” 

 

缪煜清教授接受新闻中心记者采访(王博 摄)


      记者手记:
      采访中缪教授介绍说,“大学教育既要培养理工科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也要使得工科和文科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大学教育还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其对知识的热爱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学人才培养,依次是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心智、社会与公民责任、基本科学素质、基本人文素养,排在最后一位的才是专业技能。”德育在他的育人理念中放在了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位置。
      据理学院负责人介绍,为培养一流理工科人才,学院一方面通过在教育教学等“硬”的方面精益求精,同时也在课程德育等“软”的方面下功夫。早在2015年6月份,理学院就正式实施了学院课程德育实施方案,通过在数理化学科当中组建课程德育教学试点团队,鼓励团队专业教师开设学科通识课程,鼓励课程德育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讲好第一堂课,鼓励充分发掘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并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目前学院已开设19门数理化学科通识课程,并通过在理科实验楼展出各学科杰出校友的事迹,组建学生专业社团、创建科技人文阅览室等措施,有效补充了传统显性德育中直接灌输的缺点,发挥了专业学科德育的优势,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新闻中心 王丹采访报道

转载自上海理工大学报第300期(总第540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