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潜艇的前世今生

17.11.2014  08:04

  1776年9月7日深夜,美国纽约港外,负责封锁港口的英国皇家海军“老鹰”号军舰附近水面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听到爆炸声的英国军舰纷纷起锚,而之前潜入军舰龙骨下方的一位不速之客——“海龟”号潜艇,早已在美国陆军中士埃兹拉·李的驾驶下迅速撤离。这是潜艇自1620年问世以来,第一次投入到真实战场。这一声巨响,将人类当时的战场空间从陆地、水面拓展到了水下。潜艇,这个隐匿在大洋深处的“幽灵”,在人类军事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潜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潜艇只能采用人力推进,在军事作战中用途有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蒸汽机被应用到了潜艇上,装上了蒸汽机的潜艇机动性大大增强。1897年,“现代潜艇之父”约翰·霍兰制造出以汽油发动机和蓄电池电动机作为双推进动力系统的“霍兰”号,开启了潜艇发展的新时代。

  一战前,潜艇技术虽然日趋成熟,但世界各海军大国对使用潜艇普遍持怀疑态度,认为潜艇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用于偷袭的武器,且潜艇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故只是作为辅助武器使用。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潜艇在一战中迅速成名。在战争期间,各参战国潜艇成功击沉商船5000余艘。

  潜艇在一战中可谓是赚足了人气,自此世界各国海军加大了对潜艇的研发力度。到二战爆发时,参战国共有潜艇900余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俗话说,“猛虎不敌群狼”,德军用几艘潜艇组成战斗分队,像狼群一样围攻盟军大型舰船,共击沉盟军商船和战斗舰2800余艘,总吨位达1440万吨。运用“狼群战术”后的德军潜艇所向披靡,盟军方面也加大了对潜艇的投入与部署。在帕劳群岛战役和硫磺岛战役中,盟军潜艇圆满完成了护航警戒、搜索勤务等任务,为二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二战后,核动力和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1954年,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潜艇正式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1958年,“鹦鹉螺”号核潜艇从北冰洋的冰层下横穿整个北极,展现出惊人的续航能力。1959年,美国“乔治·华盛顿” 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使潜艇具备了战略核打击能力,战略导弹核潜艇也成为战略威慑的重要武器。核潜艇首次投入实战是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以25节的航速连续航行10多天,赶赴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域作战,一举击沉了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给阿根廷海军以沉重打击。

  核潜艇虽然先进,但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让一些国家望而却步。由此,改用AIP推进系统的常规潜艇便应运而生。1995年,瑞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艘采用AIP系统的“哥特兰”号潜艇,实现了常规潜艇动力装置的重大突破。AIP系统也称为“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装有AIP推进系统的常规潜艇能够像核潜艇那样在水下长时间潜航,且非常安静,不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不易被发现。更重要的是,AIP系统技术难度低,研制成本相对较小。装有AIP系统的潜艇受到各国海军的青睐,成为未来常规潜艇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信在未来世界军事发展的浪潮中,潜艇无论在常规作战、战略威慑,甚至在核战争中都将拥有一席之地,水下幽灵的神话将继续书写。(高密李训 商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