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完成一期改扩建

11.08.2015  15:10

  蓝天绿树的掩映下,一段段残破的砖墙,一片片锈迹斑斑的钢板,如同历史之门,将人们带回到1937年的血雨腥风。近日,位于宝山区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公园)完成一期改扩建,将于8月13日正式向社会开放。

  纪念公园融入公共艺术

  在淞沪抗战纪念馆前,有两个用铜管缠绕而成的巨大的绳结,非常引人注目。这个雕塑名为《结1937》,寓意千股绳、一颗民族心,象征全国各方抗战力量拧成一股绳的巨大能量,同仇敌忾,一致抗战。

  在公园的大草坪和硬地坪交界处,由四组同心黑色大理石和褐色琉璃构成一个火炬装置《汇聚》,象征正义力量为和平事业汇聚于此,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最终迸发出熊熊的抗战胜利之火。向远处看,雕塑《历史之门》则以锈红色钢板结构的门形构筑物为主体,每一座门交错重叠,与青铜铸就的《淞沪军民抵抗日军》人物雕塑统一在一个空间里,巍然耸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表达当年抗战的激烈,以及全国军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保卫家园……

  此外,《警世钟》、《历史涟漪》、《淞沪战歌》等点缀于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多处的艺术品,都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公园)改扩建工程中新增的亮点。将公共艺术融入整个抗战纪念公园,是为了营造出神圣、庄严、肃穆的纪念性景观,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内心深处所祈盼的和平。

  采用“馆园合一”模式

  公园东部建有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主题纪念馆,而公园是上海和宝山百余年沧桑历史的见证地之一。据介绍,改扩建工程主要采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临江公园“馆园合一”、“文绿结合”的模式,打造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和国家级抗战纪念馆。

  工程分两期实施,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更注重文化内涵的突显。在改扩建一期工程中,拆除了公园娱乐设施,对公园东门和护城河桥梁进行改造,完成警世钟维修、淞沪军民抵抗日军大型雕塑的拆建、调整了部分绿化景观;新建纪念广场,既可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又可以将馆内陈列拓展到馆外;同时,对纪念馆内外进行整修,扩大展厅面积,改扩建的纪念馆面积室内1500平方米,室外近8000平方米。

  改造过程中,将抗战主题精神充分融入公园,同时又满足市民游憩和健身需求。在实施一期工程的同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最终形成“抗战——和平——遗存”的游览主线,将于2017年7月完成改造。

  已新征集文物千余件

  此次改扩建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原来的陈列展览进行重新布展,主要以“八一三”淞沪抗战为主要内容,较全面地反映“八一三”史实,新增一批珍贵文物和室内艺术品。自2014年9月2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向社会各界发布“抗战文物征集启事”之后,到目前为止,共新征集文物千余件。

  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200余件,包括抗战时期往来的电文、手令、战役总结等文书,战前敌我双方的军事地图,官兵家书、嘉奖令、电影胶片,以及军械、军服、缴获的日本军旗等,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公开;这些文物征集自东北、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台湾地区和海外的民间收藏者、烈士后裔家属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介绍,为了广泛征集史料并请教多方面专家,相关人员特意前往德国弗莱堡军事档案馆,并多次前往台湾“国史馆”、军事博物馆等地,得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的女婿余传韬、台湾政治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惠民、原国民党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局长傅应川等人的大力支持。同时,邀请著名画家、雕塑家魏景山,夏葆元,邱瑞敏,章永浩等精心创作了14件抗战题材艺术作品充实展览,辅以声、光、电互动手段以及新媒体导览系统,全方位还原“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历史风貌。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