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电商鲜有盈利广场舞大妈却说行

18.03.2016  12:13

 

如果光看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利润,很难不让人动心:威海青皮无花果,地头收购价每斤8元,电商平台零售价每斤35元。外行人拿计算器一算,一斤有27块钱的毛利,刨除费用,一斤挣10块钱,卖一万斤就是10万块,简直暴利。但数据显示,目前涉农电商企业已超过31000家,仅有1%盈利。而集结起白领、全职妈妈、广场舞大妈的微商平台则表示:卖农产品,我们行。

农产品和电商“格格不入

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2015年双11创下了近千亿的纪录,然而众多销量翻倍的产品中却没有农产品的身影。与此同时,微商的社会化销售模式,却为农产品打开了一条去中心化的销售新路。

有量公司业务负责人裴大鹏表示,电商平台向顾客推荐商品,主要依赖推荐位和搜索排名。电商主页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背后,都是高昂的流量费用。卖家如果不购买直通车或者推荐位,产品永远都不会出现在网页前十页。对于西瓜这样的农特产品,消费者从文字+图片中永远无法了解“口感”、“甜度”乃至“肉多”这样的信息。

与此同时,在产品分类上,农特产品属于非标生鲜产品。保质期短、运输条件苛刻、供货量有限,这些特性决定了电商平台单项传播、一维导流的电商模式下,大量农特产品无法做大做强。市场“只闻平台声,不见品牌来”的现象尤其显著。不少新农人在短暂的“触网”后,把销量和流量成本一核算:“几年电商等于白干。”最后,他们大都选择回归线下,做起了向水果摊供货的老本行。

广场舞大妈“干过”淘宝?

作为在电商圈摸爬滚打十多年,并一手创立商派的电商老兵,裴大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问题。他在2014年底创立了有量,希望激发移动互联时代下社会化销售的能量。他表示,因地制宜、以柔克刚的微分销平台,将成为农产品广泛“触电”的新渠道。

具体来看,社会化销售怎么搞定淘宝都无奈的农特产品销售?

答案就在平台聚拢的这些销售者身上。新农人将他们的产品免费挂在有量这样的微分销平台,下一秒,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化销售人员立即获得了完整的信息。他们可能是白领,可能是全职妈妈,甚至是三线城市的广场舞大妈,他们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来做销售。企业无须向他们支付工资,只需要在平台上对于各种细致问题进行沟通、样品进行发放。这些销售人员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近乎0成本的情况下,为企业开拓销售渠道。

去中心化跨越地域限制

同时,农特产品“尝鲜”的转化率在社会化销售的机制下也得到了提高。一个主营苹果的商家,原来需要在淘宝、京东上发放几万分产品,也不一定能换回几十个顾客的购买。在微分销领域,只要销售人员通过“试吃”了解了产品的质量和特性,就可以向他们的顾客进行宣传。这种宣传基于顾客对于销售人员品味的信任。

对于农特产品的未来,裴大鹏表示:传统电商平台不能帮助农特产品完成产品到品牌的进化。社会化销售这样的去中心化模式,才是农特产品跨越地域限制,打造民族品牌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