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殡葬行业暴利怪圈咋打破

08.04.2015  16:54

背景

      又到一年清明时节,殡葬行业收费过高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民政部日前发布《2014-2015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绿皮书显示:大部分省份现有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特大城市存在墓地价格虚高等问题。其实,殡葬花费过高早已饱受诟病,甚至有人吐槽称“死不起”。前不久,广东省民政厅表示,将于今年底前全面实现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此消息让殡葬业回归公益属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殡葬业回归公益性是否可行?如何规范殡葬服务价格?且看各方说法。

 

制定价格标准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 陈枝辉

 

      我国《价格法》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同时,国务院发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也对殡葬服务行业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
      社会公众对殡葬服务价格的关注度很高,但对于其具体定价行为,在法律法规层面却鲜有涉及,一般是由物价管理部门和民政部等对该行业实施监管。
      反对殡葬行业发“死人财”,社会的呼声相当高,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加大规范和监管力度。然而,由于殡葬服务的客户需求具有多样性,不同水平的服务具有不同的价格,很难进行统一,一些不法机构借机推高价格,增加了其中的水分。另一方面,也有不法商家利用亲属悲伤情绪和不会追究或主动维权的心态钻空子。对于这些问题,法律法规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由于消费者针对殡葬服务的主动投诉和举报的情况不多,也给职能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监管的同时,行业自律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对殡葬服务制定价格标准是不错的办法。对于不同档次的服务价格,虽然不能通过法律加以规定,但可以由行业协会进行细化,制定相关标准,引导行业经营者在定价时“不超标”,相信这会对净化殡葬服务市场有帮助。

 

回归公益属性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龚秀全

 

      殡葬费用高是个大问题也是个老问题。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就是地少人多,加之公墓垄断性供应,为一些人抬高价格从中谋利提供了可乘之机。我认为,关乎每个公民最基本权益的殡葬业不应该作为产业来发展,而应该明确其公益属性。一方面,让基本的殡葬服务回归公益属性,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另一方面,对有钱人搞豪华墓葬要严格禁止。因为土地国有,资源属于全体公民,搞豪华墓葬占用大量土地,对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豪华殡葬不仅加剧土地供应的紧张,还会起到非常差的社会示范。
      当然,大家所反映的天价殡葬费问题不仅在于墓穴价格高,还在于殡葬服务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谋利环节,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产生该问题的原因还是在于整个殡葬行业是垄断性的——民政部门本身虽不从中赚钱,但是其下属的从事相关服务的机构部门是追求利润的,更有不法个人中介进行暗箱操作谋取暴利。
      殡葬服务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对于其他行业,消费者可以去讨价还价或者勇于维权,但是这个行业涉及家属的情感因素和传统观念,靠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对该行业去进行规范并不容易。对于殡葬业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高等问题,监管部门可一方面加强监管,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打破垄断,促进从业者的竞争,使价格回归合理。
      日前,广东省民政厅表示将于今年底前全面实现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是否免费要依据地方财政实力来定,可能大多数省份未必有能力做到全部免费。但确保殡葬服务回归公益属性是应有之义,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加强监管,是政府应该去做且应该做好的事情。

 

转变厚葬理念
■北京某私企职工 杨鹏

 

      天价殡葬费的出现,除了有行业本身的问题外,在我看来,人们对于死者的补偿心理也占了很大的方面。我身边就有不少人花费巨额的殡葬费为长辈下葬。他们当中有的人希望长辈能够风光地离开;有的人不想被别人说成是“不孝”,只得硬着头皮走上了攀比的路;还有的人认为自己没能在死者生前尽孝心,希望借此做一些补偿,求得心灵上的安慰。我们应当肯定他们的孝心,但是说到底,这些人花费这笔钱,不仅是为了给死者一个好归宿,更多的是给别人或者给自己看。
      无论是哪一种想法,我认为完全都没有必要。虽说死者为大,但是死者已矣,不应该让死者的离去给活人增添更多的额外负担。殡葬只是一种安葬死者的形式,无论花费多少都无法唤醒死去的亲人,更不会给死者带去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天价殡葬费只是让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肥了腰包,推高了殡葬行业的平均服务价格,最终使普通大众承受了本不应承受的经济负担。与其在殡葬上花费大价钱,还不如在死者生前多费些心思。

 

推动绿色殡葬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周孝正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常说“入土为安”,认为逝去的人与大地融为一体是最好的归宿。这样的传统无可厚非,然而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上的“入土为安”观念也应该改变。对于殡葬服务行业,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环保殡葬,并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勇于进行改革。
      发展绿色环保的循环型殡葬经济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的入土为安的观念的同时,倡导科学和绿色环保的理念。比如在内蒙古赤峰市,有一条西拉木伦河,河的北岸有近110万亩沙地,我们可以将一亩地以一定价格卖给一个家庭,由家人到自己的地里为家人下葬,并种上树。每到清明时节,家人可以到自己的地里种树祭扫。一方面,墓地上的树木不会被轻易砍伐,管理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绿化环境,更加绿色环保。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减轻墓地紧缺的矛盾,也能直接有效解决天价殡葬费的问题。在中国,像这样的沙地还有很多很多,以这样的方式推而广之,就形成了殡葬领域的绿色循环型经济。
      这样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当然还有很多,目前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形成法制制度,进而被贯彻和执行。这类殡葬方式既不用政府掏钱,逝者也可以入土为安,还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何乐而不为?

 

微话集锦

  @列兵新乐:殡葬形式的多样化,为自由选择创造条件,要让人们更乐意接受。比如对撒骨灰到高山深林或大江大海去,提供更多的优惠方便的条件。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也是“叶落归根”啊。
  @杨晓升:这些年,殡葬费高企让普通百姓感叹 “死不起”,希望广东的做法尽快推广到全国。
  @才让多吉:“死不起”就是富人和殡葬机构合谋造成的,一边是虚荣心作怪,一边是拿社会公共资源发“死人财”。
  @魏英杰:这是一个“死不起”的问题。北京地区的殡葬费平均约42837元,市区居民高达8万元。北京市民政部门驳斥这是谬论,但其开出的海撒、壁葬、树葬等解决方案,也显得苍白无力。
  @修道客刘立春:殡葬场吃完死人吃活人,死活通吃。死者被宰死不瞑目,活人债台高筑怨声载道。殡葬改革民心所愿,希望政府加大力度为民办实事。
  @小小猪:以前觉得最应该改变的是暴利、垄断的殡葬业,但是经过数年,我发现最需要改变的是人们对死的观念。
  @关注有趣的人:为什么死后要花那么多钱,为什么一定要墓地,这种钱,我情愿活着的时候花掉。
  @小不点啄木鸟:清明节临近,“死不起”话题又要热闹起来了,殡葬行业一直被人冠以暴利行业。北京市政府不是就有5000元的丧葬补助,但需要是企事业和机关单位的在编人员或者在本市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以及领取失业保险的人员。中国的葬礼,应该像国外电影里看到的外国葬礼那样朴素、简单!

 

      原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2015-04-03 |作者:王硕

      原文链接: http://zxb.ccn.com.cn/shtml/xfzb/20150403/2502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