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夜排档生猛海鲜"吃货"爆棚 甲肝戊肝与生吃海鲜有关

23.07.2014  15:55
  东方网7月23日消息:今年7月28日是第四个“世界肝炎日”。近年来,由于疫苗接种的推广,我国乙肝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戊肝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甲肝、戊肝均与“”密切相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针对防治“病从口入”的病毒性肝炎给出了建议与提醒。

  在杀菌能力上,胃酸比芥末或食醋更胜一筹

   掌握次序:可先吃海鲜少喝饮料让胃酸起作用

  近期,沪版士林夜市开市以来,吸引了大批“吃货”,夜夜爆棚。海鲜更是人们夏季食谱里最受欢迎的一种。范建高教授为此提醒,生猛海鲜虽然味道鲜美,但其海鲜中含有很多病毒和寄生虫,未经高温消毒,这类寄生虫和病毒极易侵害人体。现在生吃海鲜、刺身等都是人们的最爱,而绝大多数甲肝、戊肝病人恰恰是与生吃海鲜有关。夏季食用海鲜等食物时,一定要保证这些食物新鲜无污染和烧熟煮透,千万不要因为贪图美味而损害身体健康。

  戊肝较甲肝更常发生重症肝炎、肝衰竭,危害程度已远高于甲肝,其病死率也快速上升到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位,是甲肝的10倍。

  那么在食用时蘸芥末或食醋是否就可以杀死其携带的寄生虫或病菌,从而预防感染肝炎呢?对此,范建高教授表示,芥末和食醋只能部分杀灭寄生虫或病菌,其实在杀菌能力上,胃酸更胜一筹。所以,范教授建议,在吃自助餐时,考虑到海鲜类往往不容易消化,应选择在进食其他食物之前,先选择海鲜类吃,让胃酸对其进行消化。同时,还应避免喝大量冰镇啤酒及其他冰镇饮料,以免稀释胃酸,可以适当选择喝一些白酒、黄酒、杨梅酒,能够杀菌祛寒,从而起到减轻肠胃负担的功效。

  喝酒伤肝但吃海鲜需要酒精辅助杀菌

  掌握“”: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1两白酒,女性减半

  喝酒伤肝,但吃海鲜需要喝点酒辅助杀菌,而且平时饮用适量葡萄酒、黄酒等也对身体有益,怎样把握这其中的尺度呢?范建高教授表示,研究发现饮酒量与健康呈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不喝酒的人未必最健康,饮酒还需适量为宜。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为防止酒精依赖的发生,健康成年男性安全饮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过20g、女性每天不超过10克纯酒精的饮用量。范教授解释,酒精量的估算方法如下:酒精量(克)=饮酒量(毫升)×酒精含量(%)×0.8(酒精比重),如一瓶500毫升50度白酒含有的酒精为:500×50%×0.8=200克。因此,若按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20g酒精的标准来计算,其每天最多只能喝1两白酒,女性则不超过半两。每种酒的酒精度数都可以很容易地在标签上找到。一般红酒的酒精含量都在12%-14%,黄酒在15%左右,啤酒约2%-5%。通常而言,男性平均每日酒精量〉30克,女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0克,持续5年以上就容易导致肝脏损伤。

  但范教授也强调,有几类人是不能喝酒的。首先,肝病类患者不能饮酒,由于酒精代谢主要在肝脏,饮酒将会增加本来就处于病灶状态肝脏的负担;其次,一些患有酒精过敏性皮肤病的人不能饮酒;再次,儿童、青少年也不宜饮酒,因为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阶段,肝脏还未发育成熟,肝解酒毒能力相对较差;最后,在备孕、怀孕及哺乳阶段也不宜饮酒。

  早期肝炎易“伪装”成感冒掌握表现:观尿色、察黏膜甲肝及戊肝患者初期往往会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类似感冒,因而许多患者只是当普通感冒来治,不仅耽误了自身的治疗,也提高了传染给他人的可能性。那么到底该如何区分呢?范建高教授表示,与感冒、胃炎不同,尿液颜色发黄呈浓茶色,病情严重者皮肤、眼睛的巩膜均发黄,是典型的早期肝炎症状。另外,肝炎的早期症状还有食欲减退,没有饥饿感,特别厌烦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精神差,常想睡觉。还会出现肝区疼痛而且肝脏肿大。范教授指出,如果怀疑肝炎,可前往医院进行尿液化验(尿二胆)和肝功能检查,以明确诊断。

  此外,范建高教授还建议肝炎患者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市民节制饮食、增加锻炼,选择一些阳光下的户外运动,既增强体质和补充维生素D,也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