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讲坛解析网络时代的文化安全

27.04.2015  15:33
      4月24日下午,第61期海湾大讲坛在我校奉贤校区图文信息中心敬贤堂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新闻专业潘霁副教授,以“网络时代的文化安全”为主题,深入解析了在网络时代条件下,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法。  
图片说明:潘霁教授解析网络时代安全
        潘霁介绍说,文化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类是本民族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文化安全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是国家利益的文化存在形式,具体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生活方式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潘霁强调,文化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对外,文化安全对获取、占有、支配、享用和保障其他形式的利益具有深刻影响。对内,文化安全能转化为认同、行动力、凝聚力和生活意义的组织。       网民生产、消费和传播网络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文化形态被称为网络文化。它具有开放无界、多中心、通俗、娱乐化、个人叙事、情感煽动性强的特点。潘霁谈到,网络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非理性价值观念蔓延、主流文化受侵蚀和权威网上消解安全问题。       对于文化安全治理的方法,潘霁从内外两个视角进行了阐述。向外,抵制其他国家对本国文化的渗透,保护本国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保护文化的民族性、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利用必要手段扩大本国文化影响。向内,维护社会思想文化秩序,制定文化政策,进行文化市场调控,规范网络管理,对文化情绪和文化价值观进行研判。       讲座最后,潘霁说到:“文化安全不是对文化现状的被动保护,而是对民族文化特色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维护,维护特色需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开放。”